天庆观、寿昌院苏轼儿时在这里上学

眉山日报 2019-08-25 00:59 大字

思绪纷飞。

□本报记者 陈甜

天庆观:苏轼念过的“小学”

“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

——《宋史·苏轼列传》

8岁时,苏轼进了天庆观的官办小学,老师是个道士,名叫张易简。张道士不光教诗文,偶尔也讲一些鸡犬升天的道家故事,学生们听得入迷。苏轼和同学陈太初都是天庆观的优秀学生。陈太初这人挺有意思,可能是“升天”的故事听太多,导致人到中年走火入魔。有一天,他突然决定不再食人间烟火,饿得摇摇晃晃,脸上却是笑盈盈的。几天之后他终于摇不动了,变成了一具尸体。

当时正值新年,邻人送他下葬,几个抬尸体的人埋怨大过年遇上这晦气事儿,就纷纷骂娘。那尸体突然开口说:“别骂了,我自己走。”便摇摇晃晃走向荒野,挑个坑倒了下去,仿佛升了天。这个传说很神奇,《东坡志林》有记载,字里行间露出微讽与叹息,告诫世人别信。苏轼几十年与和尚道士交往频繁,但从不迷信。他自幼酷爱读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童年心智健全,不受道士先生的消极影响。

张道士有个朋友叫李伯祥,见了苏轼便说:“这位郎君,是个贵人。”苏轼不知他怎么看出来的。某日,一个从京师归来的人,抄了篇当时名士石介的《庆历圣德诗》给张道士看。这诗歌颂朝廷人才济济,大力称赞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张道士读得兴起,苏轼好奇,问那诗里写的什么。道士不耐烦了,摆摆手道:“小孩子问这些干嘛?别瞎掺和。”苏轼抗议:“如是天人,则不敢知,假使他也是凡人的话,为何不可问?”

苏轼不惧老师的威严,显露出一股高于同龄人的心气。张道士吃惊不小,便换了语气,详细对苏轼讲:这诗中讲的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四个人,乃是当今天下的人杰也……苏轼瞪大眼睛,满心向往这些当世高人。有趣的是,这四人中,第一个是苏轼一生敬仰而遗憾未能谋面的,其余三人都与苏轼的生命历程有很重要的关系。

寿昌院:

苏轼念过的“中学”

“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苏轼《鹭鸶》

眉山学者刘巨,字微之,在城西寿昌院办了个学堂。苏洵把两个孩子送了进去,苏轼当时大约12岁,算是念初中吧。

学堂里的同学们爱玩一种文字游戏,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出个题目,每人轮流做一两句诗,再串起来便成一首完整的诗。一日,天降大雨,苏轼兄弟与另外两个小朋友听雨声观庭松,觉得颇有趣,便开始作诗。前两句“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苏轼接第三句“有客高吟拥鼻”,并不见得高明,大约是做着玩的。最后轮到苏辙,他还不到10岁,只道:“无人共吃馒头”,笑倒一片人。虽然各位小朋友作的诗不见得有多好,但是胜在有趣,能够让苏轼等学子活用所学知识,勇敢地开口创作。

苏轼兄弟在刘微之那儿念了大约三年书,学有所成。那刘微之爱作诗,一次做了一首咏鹭鸶的诗,最后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雪片代指雪白的鹭鸶,“逐风斜”,很凄美的感觉。刘微之摇头晃脑念得挺得意,等着课堂上的几十个学生拍巴巴掌。苏轼却站起来说:“先生的诗好是好,但我怀疑最后两句没有归宿,不如改为‘雪片落蒹葭’,好不好?”蒹葭即芦苇,“落蒹葭”,给了那鹭鸶一个落脚的地方。学生修改了老师的佳句,刘微之愣住了,一如当年的张易简。大约他心里也称赞,但不便过分表露,只道:“吾,非若师也!”就是我没有资格做你的老师了。

关于“逐风斜”和“落蒹葭”究竟哪句更好?历代学者说法不一。笔者猜测,苏轼从小接受母亲程夫人的情感教育,萌发出一颗仁爱之心。比起那凄美的意境,小小鹭鸶的命运更能引起苏轼的关注。苏轼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将博爱二字诠释到极致,或许在他小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苗头。

新闻推荐

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关于拟开展生猪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申报公告

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抓紧开展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农业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和有关...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