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话重阳 过出文化味

眉山日报 2018-10-28 01:03 大字

重阳节的文艺表演。金婚老人过重阳。

■本报记者 李幸 文/图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7日,中国传统佳节——重阳节如期而至。重阳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沿袭至今。

在节日之中,人们更愿意敞开自己的人文情怀,寄情于山水或事物。重阳节也有这番语境。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传统佳节之中,先贤们在创作上更加具有应景的灵感与思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们矗立在九月初九的这个时间节点之上,如何与不曾谋面的古人心意相通,去品味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底蕴,去挖掘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意义。而在眉山等地区,与重阳有关的民俗绵延上千年,眉山人至今保持着重阳登高、敬老、祭祖祈福等风俗。

重阳是一种思念,更是一种心灵的重逢。很多眉山人在重阳思念亲人、合家欢聚、踏秋登高、敬老孝老,过出了重阳文化味的同时,也传承着尊老敬老孝老的美德。

重阳的“历史基石”

从古籍史料对重阳文化的记述,能够触摸到历朝历代重阳节的轨迹,可以唤醒我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阳节习俗的记忆认同,不断升华并得以传承与延续。

据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方士费长房曾指点其徒桓景平辟灾祸之法。《辞海》中也有桓景登高避难一说,登高,最后形成了重阳节习俗。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也可以得到重阳登高的佐证,魏时已有重九高会之俗,说明重阳登高晚起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重阳登高习俗十分盛行,人们以重阳登高饮酒,称登高会,又名茱萸会。在唐代,重阳登高望远,赏菊赋诗,成为时尚,唐德宗李适曾降诏书,九月九日正式成为全国官方节日。至宋朝重阳之风达到鼎盛,且增加了新的元素,如放纸鹞,吃重阳糕。延续至明清时期,民族大融合,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延续和发展了重阳节的习俗,并显现出新的特色,每逢重阳仍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咏唱诗词,更加加深了重阳的文化记忆。历代文人墨客借以吟唱抒怀,同时,也成就了重阳节。陶渊明、王维、杜牧、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关汉卿等创作了大量重阳诗词歌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重阳节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表达情感,寄托情义。

新闻推荐

找差距补短板深入推动创文工作落地落实

本报讯(记者蒋萍)昨(24)日,东坡创文工作推进会召开,分析研判当前创建形势,找准工作薄弱点,对创建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市人大...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