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圣贤传》 著名作家刘小川在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节选)
新书发布会现场。《品中国文人·圣贤传》
各位嘉宾,朋友们,下午好!
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约我写《品中国文人》,从屈原写到鲁迅,要求我用两三万字的篇幅写透一个大文豪,既要深刻,有新意,又要好看。魏心宏老师不断地写长信,打电话,不辞遥远,多次从上海飞到眉山。2008年5月,《品中国文人》1、2卷问世,创第十八届全国图书博览会订单第一。2013年,《品中国文人》3、4卷出版。这套书迄今为止累计重印了八十次,发行量很大,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特别是广泛进入了学校,进入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有趣的是,它几乎没做什么媒体宣传,主要靠读者的口碑。在这里,我要特别感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心宏老师。感谢真诚推荐《品中国文人》的蒋子龙老师,张炜老师,雷达老师,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老师,和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李建军老师。
十年来,很多读者希望我写几个先秦人物,像孔子,庄子,孟子,墨子。我比较谨慎,一直不敢轻易下笔。去年我终于动笔,一年多的时间我写了十个人物,既有圣,又有贤。2017年的最后一天,上海文艺社的谢锦副总编专程到眉山,长时间跟我谈我正在写的《圣贤传》,当时她就拍板,列入出版社的重点图书。
把活生生的古代人物带到今天,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艰难才有意思,写作应当有挑战。提取人物的生命精华,描绘人物的命运曲线,找到他们的历史坐标。我知道我在干什么。书写五十个圣贤与文豪,也许我是第一个。而我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被无数次地书写过。像孔夫子,两千多年来写他的文章是天文数字,我能写出一点新意吗?我拜读西方哲学三十年,苦苦揣摩现象学生存论,是否获得了某些异质性思维、能够避免单纯进入中国历史文化的同质性尴尬?我不知道,现在《品中文人·圣贤传》已经摆在南北各地读者的面前,让读者去评判吧!
今年,我想到了三个打通:打通中西,打通雅俗,打通古今。毫无疑问,我再写一百年也不可接近三个打通。不过,这个看似偶然的念头,使我的写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感。我上路了,是的,上路了,一路上风光好。孔子庄子墨子诸葛亮,直到鲁迅先生,他们是活在当下的,并且,毫不费力地越过当下,指向未来。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要管一万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文化自信乃是任何国家和民族最为根本的自信。文脉是民族的血脉。
孔夫子断然拒绝几百年的天下大势,在历史黑暗的最深处一个人闪闪发光。这是什么样的精神伟力?鲁迅先生批判几千年文明进程中的封建毒素,这是什么样的精神伟力?庄子八十多岁,还能保持生命的婴幼儿般的新鲜感,惊奇世界没完没了,这是什么样的生存之灵动?诸葛亮一辈子痛恨曹操,和他童年的经历有何关系?诸葛亮超强的意志力究竟来自何处?
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在书写中展开。要提取这么多历史长河中的庞然大物的生命精华,真是谈何容易。
值得我们今天高度重视的,是古人的生存饱满,低沸点的欣悦,活得投入,事事较真,一步一个脚印。就好比大树的年轮,一圈圐坚硬如铁。而工业分明分工细,人是活在很小的节点上,活在复杂的利益链条上,又面临钢筋水泥互联网的强势覆盖。幼儿能抵御屏幕声光影的刺激吗?显然不能。瘾头式生存从两三岁就开始了。儿童短时间推高了兴奋点,接下的几十年怎么办?无聊谋求刺激,再无聊,再刺激,这个循环背向生命的饱满度。宅着活,拒户外于千里之外,这是违反生命本质的。人类祖先的丛林野性不止一百万年,而文明只有几千年,哪边的基因重呢?生命的主动性乃是享受生命的最大前提。以苏东坡为例,他是很好的官员和家庭成员,是民间道德、风俗的守护者,是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是热血智者、生活大师,是寸寸抚摸大地的严格意义上的漫游者,他还是劳心劳力的模范,种田,种树,种药,造桥,盖房子,练骑射,制作工具和器皿,发明美食,研究医学和养生,敬鬼神,敬天地,对未知领域的巨大热情至死方休。类似苏东坡这样的生命体现在很难想象了。我在《圣贤传·孔子》一文的末尾写道:
“自然所赋予的身体的潜能,文明所赋予的精神的潜能,今之国人,深思才好。”
谢谢大家!
本报记者 刘寅 整理
新闻推荐
以人为本、为民惠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眉山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切实感受...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