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川:等西山,望东山,追问千年
□本报记者 石晓丹
客观来讲,提到刘小川的名字,你可能并不会觉得如雷贯耳。
他被称为“隐秘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品中国文人》问世10年,虽然没有被文学评论家给予非常密切热情的关注,也一直远离话题热点,但它靠着过硬的质量和特有的气质,销量不俗,在国内描写历代文人的同类作品中稳居第一。
近日,刘小川《品中国文人》系列的第五卷《品中国文人·圣贤传》问世,他携新书到济南山东书城签售,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苏东坡的邻居
刘小川,1960年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他的家距离大文豪苏东坡的老宅,不过百米。苏家的宅院在改为“三苏纪念馆”之前,是不封闭的,刘小川自小就跟苏东坡吃的是同一口井里的水。苏东坡曾在自家院子里栽过一棵荔枝树,此树现在还活得颇为健旺,刘小川少时没少吃这棵树上的荔枝。
这天然的缘分,让刘小川对苏东坡特别偏爱。幼时,他在苏家老宅跑来跑去,听老人讲苏东坡的故事,背苏东坡的作品,便对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好奇。长大后,刘小川将这种好奇化为一生的研究和追求,尤其是任职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后,对苏东坡的了解越来越深刻。
2000年,刘小川创作了9万字的《苏轼,叙述一种》,荣获巴金文学奖。几年后,又写了有关苏东坡十几万字的书籍,如《眉山苏轼》等。此后,他历时两年打造的40万字的《苏东坡传》,资料翔实,内涵充溢,时有惊人之语,为业界称道。
在采访间,刘小川也几次感慨苏东坡:“苏东坡是绽放了极致的生命色彩的人,他种田种树,造桥盖房,饮酒美食,又一生心系百姓,不屑权钱,纵情恣意在人间!”“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没人比他更丰富。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
刘小川还将苏东坡的那句“天真烂漫是吾师”奉为人生至理。他说,自己研究了50位中国文人,发现他们的共性便是“释放天性”,“中规中矩的乖孩子,成不了大器”。
刘小川本人小时候也很皮,是学校出了名的“孩子王”,爬树、下河、掏鸟蛋,什么都干。但他也很爱读书,五六岁开始读,在树上读,经常早晨爬上去,一抬眼,太阳就下了西山。尽管到现在,他都没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写书的人,但他觉得,童年的这份灵动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了他转身的能力。
带50位圣贤归来
对于写作,刘小川是真爱。小学三年级,他读完《西游记》,觉得仍旧不过瘾,便开始自己写天兵天将的故事。中学时,一次作文,一不小心就写完了整个作文本。如今,他每天早晨6点雷打不动地起床“干活儿”,7点必定进入写作的兴奋状态,有时遇到装修吵闹,也依旧舍不得停笔。
1989年,刘小川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疲倦了你就睡觉》,得了60元稿费,买了一整套中外古典文学著作的连环画留给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之后几年,他陆续出版了小说《隋炀帝》《汉刘邦》等,虽然都没激起太大的水花,但他始终坚持,直到他遇到苏东坡,遇到中国的这50位文人。
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给刘小川出了个“命题作文”,要他写《品中国文人》,要求是用两三万字的篇幅写透一个大文豪,要深刻,有新意,还要好看。
“把活生生的古代人物带到今天,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尤其,我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被无数次地书写过。像孔夫子,两千多年来写他的文章是天文数字,我能写出一点新意吗?”刘小川也曾在心中不停地质问自己。
但他觉得艰难是好事,人生需要挑战。
两年后,《品中国文人》一、二卷问世,创第十八届全国图书博览会订单第一。2013年,《品中国文人》三、四卷也相继面世,读者反响热烈,甚至有读者说“这本书为他重新开启了阅读之旅”。数字是最好的证明,迄今为止,整套丛书累计重印已达80次。
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李煜、白居易、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柳永、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以及曹操、蔡文姬、谢灵运、王维、怀素、薛涛、鱼玄机、岑参、李贺、李商隐、黄庭坚、晏殊、宋徽宗等中国文人的生命密码在他笔下一一呈现。
与前几卷书相同,刘小川刚刚完成的这本《品中国文人·圣贤传》同样以纵横的笔墨、现代的眼光书写。不过,这次有不少先秦人物,如孔子、庄子、孟子、墨子等,还有诸葛亮、阮籍、韩愈、范仲淹、司马光和岳飞等人,既有圣也有贤。
独特的西方哲思
与以往读到的“品”古人的文章不同,刘小川会将史实嵌入丰富而细节化的文学想象,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
尤其,他在纵览、通读有关人物的各种文献资料后,会用西方的哲学观点来解析人物。比如,他会用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来解读纳兰容若那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他说:“词语可以缓解痛苦。词语的精当表达,可以释放一些能量。词语让失去的美好时光重现,又消耗掉重现的一切。词语在拉近的同时,也在推远。”
他还很喜欢用弗洛伊德心理学来分析人物。“佛罗伊德认为,人在5岁前的经历将影响他一生”,所以,刘小川认为,因为孔子为小妾所生,曾备受9个姐姐驱使和嘲笑,所以导致孔子对女性有偏见。这样的分析法,在曹雪芹、孟子身上,都有用到。
而这种分析又非刻意为之,而是刘小川多年积累之下的“自然而然”。想当年,只有20岁的刘小川,在眉山印刷厂的单间宿舍捧上了厚厚的《萨特研究》,“真可谓目射纸上,心怦怦跳焉。此后30年,哲思以黑洞般的魔力吸牢我,看来今生是逃不掉了。”
“登西山而回望东山”。在深度研究了30年现象学、生存论后,西方的哲学思维逐渐渗透到刘小川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不停地追问给了他窥视中国历史文化的灵感。孔夫子在历史黑暗的最深处一个人闪光,这是什么样的精神伟力?庄子80多岁,还能常思常新,这是什么样的生存灵动?诸葛亮一辈子痛恨曹操,和他童年的经历有何关系?孟母三迁,是否有着不为人道的缘由?刘小川带着种种对历史的疑问和思索,广猎书籍,试图探寻出一个个最真实的圣贤文人。
而且,他不仅仅写文人,更是借对文人命运的剖析,去思考很多课题。比如对皇权的思考,对文学的思考,对爱情的思考。“打通古今,打通雅俗,打通中西”是刘小川给自己定下的新目标,“我再写100年,也做不到三个打通,但努力获得了更明确的方向感”。 王琳 绘
新闻推荐
近日,东坡区启动全区农村“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以家庭的文明进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此举,将进一步深化眉山市以创建全...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