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全 专注一辈子 研究东坡文化
辛苦一辈子,张忠全在苏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忠全闲来喜欢练字。张忠全向年轻人讲解三苏文化。
本报记者 张玉 熊莉 文/图
核心提示
“东坡文化是眉山文化的精髓,是眉山城市建设的文化载体。作为眉山人,作为诗书城的建设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继承和发扬三苏文化。”他酷爱三苏文化,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三苏研究,为挖掘眉山这片富饶土地深厚的文化宝藏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他就是眉山市著名苏学专家张忠全,虽已过古稀之年,仍然热爱东坡文化,研究东坡文化,传承东坡文化,他直言与东坡文化结缘,一生不悔。
结缘东坡 一生不悔
作为土生土长的眉山人,张忠全学生时代就经常去三苏祠玩耍。1971年,张忠全被调到眉山教研室工作,到三苏祠的机会就更多了,对东坡文化的了解也更深刻了。然而,他与三苏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1977年恢复高考后,张忠全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眉山三苏祠联合成立了“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当时他还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就读,酷爱三苏诗词的他,成为学会的首批63名会员之一,从此,他迷上了三苏研究,沉醉其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选择研究苏东坡。
大学毕业后,张忠全如愿以偿地到了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主要从事东坡文化的研究。三苏祠幽静的环境,为他提供了治学的条件,他孜孜不倦地投入研究中,犹如一个发现了宝藏的掘金人,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他整理了三苏生平陈列,写了关于三苏的导游词,组织培训了一批讲解员,更是亲自上阵讲解,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讲5场。《光明日报》一位资深记者曾描述: “张忠全讲起三苏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谁都知道,没带一本书,没拿一张纸,博古论今的讲解,一诗一文的细说中,饱含着张忠全多年呕心沥血的辛劳与付出,而他却把这份执着看得很淡然。他说,作为三苏的故乡人,自小受着东坡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毅然涉足了苏学研究,这是他今生不悔的选择。
笔耕不辍 成果丰硕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是张忠全的做事之道,他长期从事辛苦而枯燥的文史工作,却乐此不疲,愿为传承东坡文化而努力。
难能可贵的是,张忠全能在故纸堆里有新的收获,他对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感慨颇深,他说,这是苏轼留给我们读书治学的最好方法,值得每个读书人借鉴。
正是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无论多忙,他都勤奋读书,坚持研究三苏,阅读了大量的苏学著作。因此,他文思泉涌,学术成果不断涌现。1999年,张忠全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了四川省重点社科课题“三苏文化与眉山现代化”的研究,历时两年,由他主笔的该课题成果《三苏文化与眉山现代化》光书获得四川省社科成果二等奖。
此后,张忠全更坚定了苏学研究的道路,他尽情吸吮苏学之精粹,其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相继发表了《苏轼的题画诗》《苏轼的经济思想初探》《苏符行状碑及幕砖铭文释考》等论文数十篇;出版了《苏东坡寓言选译》《苏柯古今》《三苏咏故乡》等书;与人合作出版了《古往今来话眉山》等书;参与了《眉山县志》的修撰工作,并主修了《三苏祠编》和《文化体育编》。再加上他编辑整理出版的《三苏生平》《三苏祠楹联选注》《三苏祠诗文集》等,总字数近200万。
退休后,读书看报依旧是张忠全每天的必修课,凡与东坡有关的事,他都积极参加,又完成了《苏轼全传之眉山卷·故乡情愫》。虽然张忠全曾经写过大量关于苏东坡在眉山的事迹,但按照《苏轼全传》要写成文史类作品的要求,他又重新对相关材料一一梳理,核实真伪,认真筛选,完成了近二十万字,赢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面对未来,张忠全依然愿意在研究东坡文化的道路上行走,做东坡文化最忠实的传播者。
新闻推荐
公共场所控烟 公民自觉意识逐步提高 见习记者 方青卓 胡秉曦 文/图
公共场所无烟环境明显好转。眉山客运站处处设置无烟标志。今年5月31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主题为“烟草和心脏病”。2011...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