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 终成眉山文化地标
眉山城市地标,以赵树同创作的东坡盘陀坐像为蓝本。1997年,为了庆祝苏东坡诞辰,受市民政局委托邀请,赵树同做了东坡盘陀坐像小样,作为赠送给参会嘉宾最珍贵的礼物。成都市雕塑协会会长戴树新和老师赵树同合影。
东坡盘陀像建成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仿红砂石”的效果十分逼真,以至于很多老百姓误以为这是一整块红砂石雕刻而成的。
“当时不少老百姓都很惊讶,问这么大的石头是哪里来的,有人说这是用飞机运过来的,从上来砸下来,还砸出一个小水池。”赵树同一边讲述当年的趣事,一边开心地笑起来,为了让东坡盘陀坐像看起来真是“红砂石”,他特意在小水池边放了两个真的红砂石,一假一真,让人分不清。
由于当时建造时经费紧张,时间短,赵树同还不是十分满意。周华君说,赵树同不止一次对他说,这没有达到他最满意的效果,如果有时间还会做得更好。
尽管如此,东坡盘陀坐像渐渐深入人心,赢得了国内外苏东坡粉丝的一致称赞。
苏喜亮是苏东坡36世孙,著名书法家,他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来到眉山,恰逢是东坡盘陀坐像刚建成的第二年,当时赵树同一见到他就激动地抱了他直说:“真是太像了,我心中的苏东坡就是你这样子。”
“远看会觉得是个休闲自得的苏东坡,近看又从苏东坡的目光觉得他是个睿智的人,从容貌、姿势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拉近了苏东坡与世人的距离。这样远近距离的变化就在雕塑的神、情、型三者交融之间体现出来。”苏喜亮由衷地喜欢东坡盘陀像,他认为盘陀像整体看起来苏东坡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非常有亲切感,其中坐姿又显得悠然自得,悠闲地穿着便服席地而坐,这样的服饰与姿势遥相呼应的。
“这样悠闲舒适的坐姿符合苏东坡的洒脱、随遇而安、豁达的性格,显得有亲和力,与苏东坡的诗文给人的感觉也是一致的。在似笑非笑的神情之中更体现了苏东坡可爱的一面。”李长青说,从东坡盘陀坐像的坐姿、衣纹、手势等可看出雕塑设计者应该是借鉴了佛学历史上维摩居士的画像来进行雕刻的。其中雕塑中较为夸张的设计是苏东坡粗壮的右手,这从侧面体现了苏东坡作为大文豪的一面。
“雕像整体线条简洁明快,其中胡须设计成了并非络腮胡子,八字胡疏而短,仅在下巴处有一缕长须,显得更加的亲切。帽子采用的是苏东坡自己的设计的子瞻帽。雕塑表现的是苏东坡坐于石地之上,仿佛在沐浴天地的清风、天上的明月,给人一种恬静、内敛的感觉。”眉山著名文化名人王晋川如此说道。
“用传统手法进行高度概括,线面结合,塑造了一个心胸开阔,有情、有肉、有抱负的爱国诗人。”成都市雕塑协会会长戴树新说,在全国各地的苏东坡雕像中,东坡盘陀坐像是公认的“苏东坡雕像之王”,赵树同将他心中的情怀转移到了苏东坡,塑造了一个追求正能量,不屈的东坡盘陀坐像,所以不仅形似,还十分传神。
时光飞转,1997年,为了庆祝苏东坡诞辰960年,赵树同做了东坡盘陀坐像小样,作为赠送给参会嘉宾最珍贵的礼物。
2007年,在苏东坡诞辰970年之际,眉山市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的城市标志,最终以苏东坡像为设计主题的标志入选。公布的城市标志以“东坡盘陀坐像”作为设计蓝本,设计以再创作的艺术形式将“东坡坐像”头像原貌展示,下方配“中国·眉山”的中英文标志和红色“东坡故里”篆体印章。既简洁明快,又生动传神;既表现出了眉山作为东坡故里的旷世惟一性,又体现了易于为普通百姓所接受的认知广泛性。
2010年,东坡盘陀坐像从全国六万件雕像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雕塑提名奖”。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盘陀像前,世界各地的无数客游客曾在此瞻仰,留影。东坡盘陀像也早已成为眉山的文化地标,并将伴随着东坡文化本身而永远地留存下去。我们也应当永远铭记它的作者——赵树同先生。
新闻推荐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打造一流文明素养 ——坚决打赢创文硬仗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有了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城市的再提升过程,也是广大市民整体素质的...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