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匠吴献群 全力以赴 用情怀打磨匠心 见习记者 蹇玮杰 文/图
专心于雕刻的吴献群。精雕细琢只为打磨出精品。正专心打铁的赵家志。打铁的温度力度的把握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小刀刻出大精彩
左手扶木,右手持刻刀,屏息凝神,一笔一划地勾勒出字形……见到吴献群时,他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手持小刻刀聚精会神地雕刻着“上善若水”几个字。
因爷爷辈里曾出过“细木匠”,也就是雕刻牌匾的手艺人,从小跟在爷爷身边的吴献群耳濡目染,对雕刻兴趣十足。读大学时,他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图书馆翻看与雕刻相关的书籍,了解雕刻的类别、特点等理论知识。工作后,他也不曾放松对雕刻的钻研,利用假期远赴福建、浙江拜师学艺。
“镌刻过程中人的坐姿、刻刀的握姿、手的力度,专业的老师傅都是有几十年经验的积累,对于刚迈入雕刻门坎的我而言很重要。”谈及自己对牌匾雕刻的学习热情,吴献群说。
雕刻一块牌匾,步骤十分繁琐,非常考验技艺。从题字、选木、放样、雕刻、上漆……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每一道工序都是关键。同时,雕刻的艺术不仅要在木头上还原出文字形态,还不能忽视了作品的精气神。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吴献群花费了不少时间反复练习,手上的老茧磨破了一个又一个。且拿起刻刀,必定全神贯注,大气也不敢出一口。
渐渐地,圆口刀、平铲刀等木刻刀工具在吴献群手中如笔走龙蛇般运用自如,一幅幅书画、一首首诗文在他的刻刀下被细致雕琢于木板上。行内人称赞他“书法作品雕刻的‘飞白\’‘骨干\’既细致入微,又立体感特强”。由于他的活儿做得好,很快在方圆几十里就声名远播了。
如今,专注雕刻已经46年,吴献群的作品数量已超过一万件,而他也已年逾花甲。在高科技的今天,他仍然坚守传统,对雕刻的每一个步骤亲力亲为,从不假手于人或机器,他觉得,“只有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有思想,才透着灵性和生命。”
而谈及对雕刻技艺传承的打算,吴献群也坦露出自己的担忧。他说,虽然自己有两个女儿,但雕刻这个活儿考验力道,不适合女孩子干,因此准备招收男孩子为徒弟,将毕生所学传授于他。他说,自己喜欢雕刻,并乐在其中,看着一根根平凡的木头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作品,成就感和满足感不言而喻,而他也会继续进修,将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打铁匠赵家志
千锤百炼锻成材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提起打铁这个行业,人们自然会想起“叮叮当当”作响的打铁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打铁这门古老的手艺,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打铁铺更是难觅踪迹。不过,在东坡区下大南街二段还有一家打铁铺,一位71岁的老铁匠用自己的行动和执着,诠释着这个古老的职业。他的名字叫赵家志。
从15岁开始学打铁,赵家志从事打铁行业已有56年。漫长的岁月里,他几乎每天都做着最考验人意志的工作:不管火花烫坏多少件衣裳,双手布满多厚的老茧,总是坚持每天7点就开工烧炉,专注打铁,从不曾放弃。
5月17日,记者见到赵家志时,他正坐在店铺前悠闲地喝茶,等待顾主光临。在他身后,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铁匠铺极其简陋,屋里堆满了打铁用的工具、原料以及制作过程中留下的边角废料,墙壁也被烟熏火燎得漆黑一片。
铁铺的生意主要是给村民打造一些锄头、铁耙等农具。每打造一个农具,需要经过烧火、捶打、育弯、培刃、成型、淬火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而打铁时铁器烧的程度、敲打的力度、节奏以及淬火的时间都有技巧,不容许有一丝恍惚。在实际操作时,赵家志总是一手夹着烧得通红的铁块,一手抡起锤子往下砸,锤子落在烧红的铁胚上,发出清脆的叮当声,火热的铁屑四处飞溅,每次落锤点都需要他眼疾手快。而在火花敲打的迸溅中,他还会专注地观察铁胚的变化,掌握每一次敲打后的效果……长年累月,在无以计数的叮当声中,他成为当地有名的铁匠。周遭农民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赵师傅的手艺就是好,打出的各种农具结实、锋利、耐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打铁这个手工技艺逐步被先进的机器所取代,赵家志的生意越来越冷清。而因为年纪大了,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高强度的铁具锻造过程。
“以前整天一大半时间都泡在铺子里,只要把成品给我看了,就没有我打不出的铁,但是现在上了年龄,一天仅仅只是打上几个小时,都会觉得疲惫。”赵家志无奈地说,打铁又脏又累,年轻人根本就不看好,自己的两女一子,女儿早已出嫁,儿子又压根不想学打铁,眼看着自己的这门手艺就得在自己这里画上句号。
但随即他又表示理解,“只是打了一辈子铁,我不愿丢掉这个手艺,平时有活就干,没有活的时候就陪陪我这些老家什,一辈子,很快就过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殷勇)5月16日,记者从市防汛办获悉,眉山市于5月1日正式进入汛期。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眉山市汛期降雨总量较...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