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半世纪 古镇老铁匠敲出另类风景
郭建华正在烧铁。细细锤打。
本报记者 李幸 文/图
“叮当、叮当……”走近东坡区罗平古镇正街,远远就能听到阵阵铿锵有力的打铁声。对当地居民来说,这个声音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从52号铁匠大院郭建华的铺子里传出来的。
铁匠郭建华今年65岁,从14岁开始做学徒起,他已经“千锤百炼”51年了。对郭建华而言,打铁这一传统技艺,已不单是营生的活计,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5月12日,记者走进东坡区罗平古镇,切身感受郭建华的“铁匠情怀”。
50年坚守传统手艺
罗平古镇正街上,一个三进三出的老宅,便是郭建华的打铁铺。上世纪80年代初,郭建华从一户罗姓商人处买下这座老宅,学成出师,开启自己的铁匠生涯。
以前,郭建华在前院开铺子,后院住人。如今,一家人已经搬走,铁匠大院前院依旧是郭建华的铺子,后院则成了他的库房,堆着煤堆和一些做好的农具。
每天早晨,叮叮当当的铁锤声是古镇居民的晨安曲。循声而去,一个十余平方米的铁匠铺呈现眼前:熊熊的炉火,通红的铁坯,还有挂在墙上的几件做好的镰刀、铲锹等农具。郭建华左手铁钳,右手小锤。伴随着激越的锤声,火星烟花一般地飞溅。
打铁51年,郭建华早已掌握熟练技法。他将一根细长的铁条放在高温炉里炙烤十秒,铁条变红后迅速取出,接着捶打铁条两端使之变尖,再弯曲成U字形,丢进冷水定型……这一连贯的动作,用时不到半分钟。
郭建华做的这批产品叫草皮钉,也叫“U钉”,在木器制作中用于固定。“这批钉子已经有人预订了,要赶着做完。”郭建华说,他一天大概可以做100多个草皮钉。
“白日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作为眉山六大沿江场镇码头之一,罗平古镇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铁锤声也此起彼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镇的“五七社”专门制作铁具和一些机械零部件,生产如火如荼,造铁名声响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古镇上,铁匠铺只剩郭建华一家,只能从他和居民的口中,才得以还原当年的热闹场面。
虽然古镇不复当年繁华,但令郭建华满意的是,他的生意还过得去。“大家照顾我,每个月还有三四千元收入。”大家的“关照”源于郭建华的手艺:他打造的镰刀很少卷口,他做的U钉结实耐用……如今,虽然机械化的标准生产代替了手工,但还是有一群“恋旧”的人们,信任着郭建华的手艺。
深恋古镇“退而不休”
郭建华14岁时开始做学徒。谈起为什么学铁匠,郭建华说,家里穷,混口饭吃,这是主要的原因。郭建华的师傅是“五七社”的工人。那时候,跟着“五七社”做工,有饭吃,每个月还能领到8元工钱,郭建华觉得这活儿干得值。
俗话说,天下行业有三苦,撑船,打铁,做豆腐。真正做了学徒,郭建华才知道,铁匠活又脏又累,风光的背后全是辛酸。一副好身体是远远不够的,铁砧上锻打得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毅力、耐心还有智慧。“那个时候师傅凶,活干得好才能吃饭,不然要挨骂。”郭建华说,有的人坚持不了,干了几个月就放弃了,好在他坚持了下来,学到了师傅的本事,买了铺子,娶了妻子,供一双儿女长大成才。
“我孩子在国企上班,我也有退休金。空的时候孩子会带我出去耍,前段时间我们刚去了张家界。”郭建华说。今年,郭建华正式退休,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铁匠,是时候享福了。但是,罗平古镇的打铁声却没有停。
“劳动了一辈子的人,突然不动了,浑身不自在。”从张家界旅游回来,不抽烟喝酒,也不打牌钓鱼的郭建华顿时觉得日子索然无味。这辈子靠打铁维生,回头发现自己热爱的也是打铁,闲不住的郭建华于是回到古镇,重操旧业。
郭建华以前也带过徒弟,现在,这些徒弟没有一个做铁匠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而且他们的选择也多,不一定要做铁匠了。”郭建华对自己的技艺能否延续很看得开,“现在我还干得动,身体也好,打到70岁没问题。”
51年来,每天,郭建华按时给炉子生火,按时挥动铁锤,把岁月的艰辛和人生的体味一点点敲打进自己的作品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回响,仿佛古镇的呼吸。古镇与铁匠,正是在这岁月的打磨下,逐渐融合,不分彼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罗端)第28个“全国助残日”(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即将来临,近日,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残联组织爱心志愿者进社区,为辖区内残疾人义务理发。家住普田社区的邹富建老人有重度肢体二级残疾,近来...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