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家畅话眉山 助力眉山文化繁荣 ——“2017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侧记
参会嘉宾莅眉参观。交流、了解三苏文化。
实习生 骆卓娅 本报记者 张玉 李幸 文/图
8月26日至27日,“2017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的参会嘉宾莅临眉山。《文艺报》社副总编徐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思敬、陶东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著名文学评论家、茅奖评委王彬彬等20多名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齐聚眉山考察。他们在感怀东坡故里的文化气息和氛围的同时,也为眉山的文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行走眉山 感悟眉山文化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还在眉山漫步,实地体验眉山优美的环境,感受东坡故里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气息。嘉宾们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观看水舞表演,到三苏祠了解三苏父子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人文情怀。三苏祠深厚的文化底蕴令嘉宾们赞叹,一步一换的园林景致也让嘉宾们流连忘返。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讲师、海归博士陈涛说,眉山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出乎意料的秀美。它坐落在岷江边,不仅温润且有气质,整个城市被绿色环绕着,非常适合人居。
“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标杆,也是中国文人的偶像,东坡故里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文艺报》社副总编徐可说,他一直想来眉山了解苏东坡的成长环境,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这次虽然是他第一次来到眉山,但他已经感受到了眉山绵延不断的文化。徐可在眉山考察期间还阅读了苏东坡写的《眉州远景楼记》,了解了当时眉山的政通人和、重视教育等优秀元素。令他欣喜的是,这些优秀元素一直流传到现在,足以证明眉山是个了不起的地方。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樊星对苏东坡同样爱得深沉,他早在1986年就专门来眉山参观过三苏祠,还在三苏祠购买了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如今,20多年过去,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惊讶不已。更令他欣慰的是,如此快速发展的眉山,亦十分重视文化,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三苏文化气息。
“眉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思敬是第一次来到眉山,他认为眉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苏东坡从小受到地域文化影响,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受到父亲苏洵和母亲程夫人的谆谆教诲,才能逐步成长为一代大文豪。
名家讲座 播种作家苗子
“有的人成为一个好作家好像很容易,年纪轻轻一出手就名满天下;有的人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却始终不能跻身全国一流作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8月26日晚上,市文联举办公益大讲堂,邀请王彬彬作《成为一名好作家的条件》专题讲座。王彬彬带有思考性的开场白,赢得了现场100多名文学爱好者的阵阵掌声。
讲座上,王彬彬认真分析了要成为好作家应具备对人性的好奇心、对语言的敏感度、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三个条件。王彬彬还提醒文学爱好者要反复学习大家之作,仔细揣摩其字里行间、文章结构的精妙处;要多观察生活,多写片段随笔,多读诗词歌赋,打磨文字功底。在互动环节中,王彬彬还与现场观众探讨了对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古典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的文字运用的见解。精彩的讲解赢得了眉山文学爱好者经久不息的掌声。眉山市文学爱好者纷纷表示,讲座内容丰富又接地气,通俗易懂,受益匪浅。
文学爱好者肖女士激动地表示,讲座内容很细腻,准备得很充分,对她写作很有帮助,她认为开展此类活动对眉山的文化繁荣的促进很有必要。“听了王彬彬的讲座,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通透感。”文学爱好者刘翔表示,她平时喜欢看书,但是不知道怎样才是有效地阅读;平时也喜欢动笔写写东西,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不明白一篇好文章具备哪些基本因素和标准。听了讲座之后,让她明白了自己在阅读、写作、思考方面的许多不足,反思出一度困扰自己的问题根源所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苟丽佳)为全面展现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于昨(28)日20时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