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专家提醒家长要做好预防 本报记者 蒋萍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手足口病在儿科是常见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夏季都是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手足口病可由30多种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引发手足口的病毒特别容易侵蚀患儿的神经系统,引发严重并发症,家长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专家提醒家长,要注意儿童卫生及防护措施,给孩子勤洗手、勤通风、多晒太阳,少到人员密集场所,从而避免感染病毒。
孩子发烧,原来是“手足口”惹的祸
近日, 眉山三周岁的孩子昊昊(化名)发高烧不退,让他的父亲何先生不知所措。
上周末,何先生刚给孩子买了些玩具和零食回家,之后外出办点事,就留孩子自己在家中玩。下午,何先生回家时发现孩子变得没什么神气,他也没太注意。到了晚饭时间,孩子说喉咙痛,饭也吃不下,何先生紧张起来,一量体温,孩子发了高烧,并伴有皮疹。
“一开始以为是感冒,给孩子喝了感冒冲剂,可到晚上也不见好转。”何先生说,他连夜将孩子送进了医院。
当时,城区某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王医生介绍,“当时孩子测出来的体温都达到了39度以上,情况很差。”王医生说,根据发烧以及口腔、手足部位的典型皮疹特点诊断,孩子患上手足口病。根据病症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孩子的病情很快稳定了下来。
王医生介绍说,夏天是手足口病流行的高发期,而且有很多严重的病例,一般它的症状是发烧、喉咙肿痛、皮疹等。在夏天,许多人都会误以为是夏季感冒,像何先生这样只给孩子吃感冒冲剂是起不到多大效果,而手足口病在早期发现及时做了对症治疗应该问题不大,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从而出现并发症特别是心肌炎或者是脑炎、肺炎,那么可能就会有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孩子发热、疱疹、溃疡要当心
王医生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30多种。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还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手足口病普遍易感染,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也就是说,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急性起病,可出现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的比较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王医生提醒,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疱疹、溃疡等症状,要引起重视,密切观察,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及早送医。
手足口病多发 关键是预防
王医生提醒,手足口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强、隐性感染强、传播渠道广,家长应特别注意做好儿童卫生及防护措施。如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居家要注意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门窗通风,勤晒衣被。儿童的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高温消毒。儿童外出后、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大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也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此外,大人常常是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者,接触儿童时要注意卫生,不与儿童共用毛巾等个人用品。
据介绍,手足口病具有一段潜伏期,在此病流行期,家长要留心观察儿童有无异常表现,如是否有持续高热、四肢冰凉、呼吸急促、精神不振、肢体抖动等,如有以上症状马上到医院就诊。同时,如家里有手足口病患儿,要做好隔离防护,病愈前最好不要到公共场所去。
新闻推荐
眉山市东坡区复盛乡和邻近乡镇广大果农心里,邓学安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营销功臣”。他每年贩运到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外市场的水果有2200余吨,“让果农卖果不难,实现户户增收,这是我多年来最大的心愿...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