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昨在蓉颁奖 首设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5位成都青年人才上榜

成都商报 2022-03-26 03:07 大字

3月25日上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蓉举行。会上公布了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又一批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治蜀兴川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登上光荣的领奖台。

60%以上获奖项目由企业牵头

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奖项设置方面分为六大奖种,分别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据悉,本次共有261个项目和9位科技专家荣获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

其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胡思得院士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卡尔·瑞德肖、吉姆·乔治·奥格、彼得·伊乐斯获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位成都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首次设立的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261个项目获得奖励。其中,“频谱资源同频智能共用机理与方法”等14项成果获四川省自然科学奖;“地面远距离射频信号高精度同步传输技术及在国家重大工程应用”等5项成果获得四川省技术发明奖;“基于动态知识图谱和全异步微服务的跨领域计算引擎及应用”等242项成果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据了解,60%以上获奖项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完成,涉及医疗卫生、新材料、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成都230个项目及人选获奖

在获奖名单上,成都市科技创新战线再创佳绩,共230个项目及人选获奖。

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首次设立“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奖励在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中取得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他们开辟单独支持渠道,进一步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该奖获得者于提名当年1月1日应未满40周岁,且提名年度在川工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陈蕾、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隋少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田玲、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方勇、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韩波等5位在蓉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此外,在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270个项目及人选中,成都主持及参与的共有230个项目及人选,获奖数量占四川省总获奖数量的85.19%。

在261个获奖项目中,成都主持及参与的39项成果获一等奖,占一等奖获奖数97.5%;75项成果获二等奖,占二等奖获奖数量的90.36%;108项成果获三等奖,占三等奖获奖数量的78.26%。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成都成绩单

成都获奖项目及人选 230个获奖数量占四川省的 85.19%

成都获一等奖的成果 39项占一等奖获奖数量的 97.5%

获二等奖的成果 75项占二等奖获奖数量的 90.36%

5位获奖青年人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 陈蕾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 隋少春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田玲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方勇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韩波

聚焦获奖项目

今年获奖项目呈现这些特点

2021年度的261个获奖项目有何特点?这是首次按照新修订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评选的省科学技术奖,新的规则带来哪些新变化?记者采访了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

“0到1”原创性成果大幅增长

随着四川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各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产生了许多“0到1”原创性成果。

据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数从去年的64项增至今年94项,增长47%,成果覆盖的领域涵盖医疗卫生、新材料、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和交叉学科,创新性更强、影响力更大。

在获奖项目中,围绕省委“5+1”现代产业体系领域的成果有185项,占比达到70%;有17个项目涉及大国重器,同比增长90%,在航空燃机、通讯雷达等多个“卡脖子”领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生命健康领域的项目共33项,占总数的14%,解决了一批医疗技术、医用设备等领域的“痛点”问题。

“自选动作”激励青年科技人员

今年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最大的变化在于奖种。在去年四川的科学技术奖中,只有“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两个奖种,在科技进步奖中又分为: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科技进步类、国际科技合作奖四大类。

今年成了六大奖种。据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源于2020年修订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过去,四川在奖种设置上,没有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奖种一一对应。这导致获得四川省科技奖励的项目,在提名国家科技奖时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四川借此次修订的机会,在奖种设置上与国家科技奖的奖种对应。

此外,四川还增设了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这是参考外省经验基础上的“自选动作”。对四川青年人才开辟单独支持渠道,奖励在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中取得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据川观新闻

低碳、耐火、抗震

这项研究让木竹结构应用更广

由中建西南院牵头的“现代木竹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及规范体系构建和工程应用”获得此次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木竹结构具有绿色低碳、可再生的特点,为建筑业服务“双碳”战略提供了新途径。“我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实践证明,该研究成果可使原本易燃的木竹材料变为难燃,将木竹材料的耐火极限提高了30分钟以上。在抗震关键技术方面,该成果使木竹结构残余变形较传统木竹结构减少了80%以上,显著提升了木竹结构的抗震韧性。”项目负责人,中建西南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龙卫国这样介绍道。

由中建西南院牵头,同济大学、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洪雅竹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思卡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历经近二十年的产学研攻关,创建了现代木竹构件和节点力学性能分析理论,研发了现代木竹结构防火和抗震关键技术,构建了我国现代木竹结构标准体系。

研究成果也带来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据介绍,这一项目推动了我国现代木竹结构全产业链发展,建成了4条工程木竹材料生产线。其中就包含了我国第一条完全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机械臂智能建造生产线,实现了胶合木、工程竹等的国产化制造和复杂构件的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摆脱了工程木产品对国外的依赖。

目前,该项研究成果也在50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例如,天府国际机场川航活动中心(国内最大跨度张弦钢木交叉拱结构,跨度48米)、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天府之檐(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长度411米)、天府农博园主览馆、龙泉山丹景台公园、太原植物园温室展览馆、冬奥会“雪游龙”雪车雪橇赛道等。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彭祥萍

新闻推荐

为民办实事 法律援助上门

本报讯(朱莉)日前,洪雅县法律援助中心派出律师会同该县检察院检察官来到中山镇,为卧病在床的老人刘某珍提供上门法律援助服务...

洪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洪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