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春:一刀一刻里的文化传承

眉山日报 2020-08-28 06:26 大字

把思想、情感融入作品。作品《富贵如意》。

□本报记者 余毅

实习生 杨楠 文/图

一块未经加工的阴沉木,在普通人看来不过是一截柴火,但在木雕人的眼里,却是时间的沉淀,可作为文化与艺术的载体,这就是所谓“财宝一箱,不如乌木半方”。

90后阴沉木木雕技艺传承人王明春,用双手在粗糙的木头上耕耘着。他那双握着刻刀的手,有温度、有信念、有文化,更有传承。

方寸之间显匠心

近日,记者来到东坡区太和镇王明春的工作坊。

穿过堆满阴沉木、种满花草的院子,走进王明春的木雕作品展厅,目之所及都是历经大自然风雨洗礼、闪耀着岁月光芒的阴沉木木雕。精美的手把件、造型多姿的荷花摆件、古朴典雅的家具、惟妙惟肖的小动物……上百件手工木雕作品摆放其间,材质多为贵重的金丝楠木,令人大开眼界。

荷花雕刻形态各异,有的花未败,莲蓬已现;有的荷叶枯萎,一支莲蓬挺拔而出;还有盛夏时节花叶相衬的……可谓精妙绝伦、栩栩如生。作品《禅荷》是王明春代表作之一。整件作品在荷叶处、茎秆上都有岁月风霜的痕迹,表现残荷枯干、破败、凋零的景象。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荷花枯而不死,精气神还在,残荷上总会有莲蓬待收获。一枯一荣,是生命的延续。

“这件《富贵如意》以牡丹为题材,如意为形,用阴沉金丝楠木为材,精心雕刻而成。”顺着王明春手指的方向,一块长近1米、高约半米的玻璃罩里,一柄刻有祥云纹的如意倚靠香杉树根。如意上缀以雍容的牡丹,层层花瓣、花蕊都丝毫毕现。如意周围,几只可爱的金丝楠甲虫活灵活现。“不管是题材选择,还是如意上的祥云纹、花草纹,都是想表达传统文化之美。”王明春介绍,作品选用金丝楠木作为主材,配以洪雅高山香杉树,以其古朴衬托金丝楠的华美。该作品将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他这两天就要将其打包运送过去。

“抽象与具象兼和,写意与工笔交融。不落窠臼,雅俗共赏。”这是众多观者对王明春作品的感受。而木雕技艺手艺人自身思想的深度、宽度,都会决定一件作品的质量。

从选材、构思、加工,到打磨、抛光、上漆……王明春的作品将自然美与人工雕艺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他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展现木雕艺术的力与美。而这,关键在于雕刻者独到的眼光、发掘和雕琢,赋予作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他对每一件雕刻作品,都是精心揣摩、独特构思,尽可能保留根材原有的自然形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材施艺,以丰富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去追求内在精神及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和敬畏。

代代相传雕时光

王明春与木雕结缘,要追溯到10多年前。

那时,从家庭生活中的桌椅板凳到房屋的门窗房梁,都是木匠制造。王明春的曾祖父和外公都是木匠,会雕刻老家具,手艺在家乡远近闻名。到了父亲这一辈,木器厂做的家具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不像以前有那么多家具做,父亲只好躬身垄亩,但偶尔仍会做一些简单家具。不为谋生,更多的是对这份技艺的虔诚,这深深打动着王明春。再加上从小看祖辈拉锯、推刨,经过一番精心操作,原本呆笨的木头就变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耳濡目染,王明春从小就爱摆弄父亲的木匠家什。正是年少时那份强烈的玩心和家族的传承,为他日后从事木雕艺术打下了基础。

十七八岁时,王明春得到几段木,其中一块形状特别像个大象脑袋。王明春一想,何不把它做成木雕呢?说干就干,打胚、修光、打磨、配底座……花了三四天功夫,一个木雕象头呈现在王明春眼前。

“没想到这件作品后来被人看上,还掏钱买去了。”王明春回忆,完成自己的第一件木雕作品已经让他高兴不已,别人愿意掏钱买,更是对自己的肯定。从此,王明春走上了木雕这条路,与树根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始,手经常不是被工具弄破,就是被树根划伤。”学艺不易,但王明春对木雕的兴趣浓厚,坚持勤加动手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年龄增长,王明春做的木雕也越来越形象生动,各种“枯木”在他手里总能化腐朽为神奇。

人的一生如同精雕细琢的木雕,需要不断打磨与成长,方能沉淀出更好的自己。为了提高技艺水平,王明春在不断练习的同时,也阅读了大量与木雕技艺相关的书籍,拜访相关前辈、老师,认识了不少木雕从业者,同他们交流技艺、相互促进。

“每一件新作品的完成,那种成就感对我来说是任何事都代替不了的。”王明春说。十几年下来,一块块不起眼的阴沉木经王明春的妙手,变成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这些作品的用材从金丝楠、花梨等名木,到本地的香杉树、皂角木等,各类木质一应俱全。

在不断实践与学习中,王明春也掌握了更多雕刻技艺。不仅能圆融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等技艺,还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都融入木雕里,赋予这一门传统技艺现代特色,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刻刀无言诉深情

《禅荷》的灵感来自工作室外的荷塘,《硕果累累》是农家丰收的写照……出于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眷恋,王明春刀下的作品,常常呈现出家乡山水田园的意境与灵性之美。

“我现在专注雕刻的是杜鹃花系列作品。”王明春说,眉山的市花是杜鹃,瓦屋山还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占全国杜鹃品种的60%以上,其中有17种以瓦屋山命名的杜鹃花被收入英国皇家《植物大辞典》。在眉山的街道、公园等地,随处可见杜鹃,他想通过木雕展现另一种形式的杜鹃,让更多人了解杜鹃、了解眉山。

在不少非遗传承活动中,总能看到王明春的身影。他讲述木雕文化、王氏阴沉木木雕技艺,教大家如何将阴沉木打磨、加工成各种物件……每一次活动,王明春带着大家徜徉于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技艺的传承之中。

“我想雕一件展现古纱縠行热闹繁华场景的作品,目前已经与提供画稿的画家沟通好了。”王明春介绍,接下来,他要下大功夫创作一件以古纱縠行为题材的木雕作品,大概长8米、宽0.5米。他说,纱縠行是北宋眉州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苏东坡一家也曾居住在此。在这里,一脉书香浸润了老街千年时光,不仅讲述着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讲述着在耕读传家“奋厉有当世志”的影响下眉山人文发展的意义。有不少艺术家通过各种形式展现纱縠行的故事,作为东坡老乡,自己也希望通过擅长的木雕,让更多人“走进”古纱縠行,走进眉山。

手艺需要传承,文化更需要传承。一把刻刀、一把凿子,留下了一件又一件源远流长的“中国故事”。现在,阴沉木木雕技艺已经被列为东坡区“非遗”,王明春和他的作品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源自王明春骨子里对木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更有他对家乡的眷恋。

好的东西终将会在历史长河里成为经典。历代传承的匠心,随技艺与工法在岁月的沉淀中带着情怀而来,向着未来而去。与其他非遗项目的日渐式微相比,由于家居市场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王明春的木雕技艺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说起未来的规划,王明春说:“我想让木雕艺术在家乡得到传承,让木雕作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中发展、创新,更要在新时代走出一片天空。”他表示,自己将不遗余力进行传承,通过不断创新,更好地把非遗木雕技艺发扬下去。

新闻推荐

这里的养猪场“科技范儿”十足

□新华社记者陈健盛夏时节,在四川省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凤凰顶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猪场内,一头头育肥猪正在吃食。...

洪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洪雅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