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宿将萨镇冰的四川壮游(五)
晚年萨镇冰。
□王国平 文/图
从自流井返回成都后,经过治疗,萨镇冰的牙症痊愈。
1938年10月2日,萨镇冰携秘书,启程前往乐山。川康绥署主任邓锡侯特派副官冯荣辉随行,以便照料一切。
此次前往川南乐山等处,应该是一次惬意之旅,萨镇冰留下了多首诗歌。在乐山期间,萨镇冰住在乐山保育院旁边的一处房舍,和一些战时的难童们打成一片,他亲自编写课本,教授孩子们英语。
壹
水路到乐山舟过清江九折湾
1938年5月,萨镇冰刚到成都时,就对记者表示,希望能到乐山周边地区一游。等到此次真正启程前往,已经过了4个多月。
1938年10月2日,萨镇冰一行乘坐木船前往乐山。
成都地区自古水路交通发达,当年杜甫来到成都后,就在诗句中提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萨镇冰从成都到乐山,可选的码头有很多。
比如,万里桥码头、九眼桥码头、安顺桥码头等等,都有航船驶往乐山。
从坐上行船开始,萨镇冰就作诗不断。
在《由成都赴嘉定舟中作》中,萨镇冰写道:
大雾沈迷不见山,平明放棹水潺潺。少焉日出阴霾散,舟过清江九折湾。乐山,古称嘉州、嘉定,是成都平原南部的中心城市。
等到了乐山,萨镇冰再作一首:
雅岷二水会嘉州,孤岛苍苍郭外浮。
古寺钟声催月上,万家砧杵报清秋。
其实乐山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青衣江流经雅安、洪雅等处抵达乐山,三江汇流,将乐山塑造成一个半岛。
此后萨镇冰在乐山以及周边等地饱览蜀中秋景,却又时常忧心国是,正如其在《川南》一诗中所写:
酒旆江干弄晚风,川南秋尽橘初红。
心存家国身为客,好景何曾在眼中。
贰
乐山的风物一直吸引萨镇冰
乐山,是萨镇冰在四川寓居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在这里有专门的寓居住所,其间也几次来往。
在萨镇冰到乐山十天后,据媒体报道,萨镇冰将在1938年10月12日从乐山启程往重庆。
当时乐山到重庆可走水路,萨镇冰如有此行,极可能是乘船。
到了第二年又出现了萨镇冰在乐山的消息。1939年4月1日,萨镇冰由乐山乘专车到成都。
根据萨镇冰侄孙萨本仁所写的《萨镇冰传》记载,1938年秋到1939年春,萨镇冰曾应族侄萨福楙的邀请北上,在北京族侄家中小住数月,此后继续在四川各地游历。
由此来看,萨镇冰应是在1938年10月12日离开乐山,经重庆去往北京。1939年春,从北京南下,又到乐山。一直到1939年4月1日,回到成都。
此次到成都,媒体最初报道,萨镇冰下榻在“会府任家巷的绥署招待所”。
“会府”和“任家巷”都是老成都地名,如今都已不存,大体位置在今天忠烈祠西街一带。
“会府”之名源于明时设置在此的宫府建筑“都会府”,每逢朔、望日或国有庆典时,在此举行向皇帝朝拜大礼的聚会之所,简称“会府”。清代将此改名为“万寿宫”,但民间仍称为“会府”。
民国时期,为纪念辛亥革命以及保路运动死难的革命烈士,将万寿宫改为忠烈祠。附近忠烈祠相关的东、西、南、北街由此而来,其中门前这条街道为“忠烈祠坝街”,长百余米,原位于东、西街之间,如今则属于忠烈祠西街的一部分。
任家巷就在坝街的北侧。当时潘文华之弟潘昌猷的住宅就在任家巷;当时由中共党组织直接控制的报纸《时事新刊》,编辑部也设在任家巷21号。
1956年,因成都市交通学校收归交通部领导,扩建学校时,将任家巷全部拆迁。
关于任家巷的“绥署招待所”没有查到相关信息,不过几天后成都媒体报道萨镇冰下榻在任家巷的“龢庐”。
著名学者、书法家谢无量(四川乐至人)曾在信中提到过,抗战时期寓居成都的一些艺术家,每天早十点都约在任家巷龢庐聚会。从介绍来看,龢庐是一座茶馆,就在谢无量的家附近。
萨镇冰到成都后,即因身体偶感不适,移入甫澄医院调养。“甫澄医院”是为纪念川籍爱国将领刘湘(字甫澄)所建,院址在成都包家巷。20世纪40年代,中国生理学的开创者之一沈寯淇先生,曾任甫澄医院的内科主任。
根据媒体报道,萨镇冰计划在康复后,到郫县、彭县、崇宁县(后划属郫县)等处察看儿童保育院,并到灌县(都江堰)、新都等地游览。
到了1939年秋天,萨镇冰又出现在乐山,当年12月底离开。此后,乐山的风物成了萨镇冰梦中的景象。
叁
润例所得全部救济难童
萨镇冰在乐山的居住地,都跟保育院临近。
乐山文史学者魏奕雄介绍,1938年,乐山收容了400名从河南、安徽等地来的难童。这400名难童有100人安置在五通桥区多宝寺的“战时儿童保育院”,300人安置在位于乐山城区铜河扁紫云宫的四川儿童保育院乐山分院。紫云宫的位置大体在现今的乐山市环保局宿舍附近。
当时萨镇冰住所就离紫云宫不远。
以抗战时期“保育运动”为背景的长篇纪实文学《母亲行动》有一段记录:他(萨镇冰)与孩子们相邻,那时他常请保育院的孩子们出去吃饭,在他家玩……每逢星期天,他还带领孩子们去大佛寺游览,饿了,就在新落成的土桥饭店吃饭。
此后,日军开始深入四川腹地进行轰炸。魏奕雄说,1939年的8月19日,是日军对乐山最大规模一次轰炸,史称“8·19”大轰炸。此次轰炸后,地处城区紫云宫的乐山保育院搬到大渡河北岸的杜家祠堂。
保育院院童王锦侗回忆,教室、宿舍、食堂都在祠堂内,祠堂周围有很多空地、沙滩,旁边还有一个大的湖。
杜家祠堂位于如今乐山市中区的杜家场村,祠堂边的那方湖水也依然充盈。
不久之后,萨镇冰也跟随孩子们一起搬过去了。
《母亲行动》一书中,记录了当年保育院一位名叫郭精忠的难童的回忆:“我记得他是一天下午搬来的。卢院长还带我们大一点的院生去大渡河边欢迎他,并高喊:‘萨爷爷,欢迎你来乡下住。’萨老先生非常开心地说:‘我就是喜欢同你们一块。’大家听了,都很感动。”
王锦侗也回忆说:“和保育院相距不远有几间平房,住着一位海军将领叫萨镇冰。”不过王锦侗印象中,萨镇冰的秘书“姓刘”,而此前成都媒体报道秘书的名字叫方仲起(方梅嘉)。
当时武汉大学也内迁到乐山,外文系教授戴馏龄曾多次渡江看望萨镇冰。“萨老住在名叫杜家祠堂的小村子里。一个星期天早晨,我如约前往,他心情很好,先领我参观他用简易方法建起的一个能通风防蝇的公用茅坑。”
看来,萨镇冰住得很简陋,却怡然自得。
萨镇冰喜欢保育院的孩子,孩子们也喜欢萨镇冰。
“进入他家,孩子们简直如同进入了乐园。”郭精忠回忆说。
王锦侗也说,萨镇冰对保育院的孩子们很关心,经常去看望他们,对他们的生活也继续照顾。保育院的老师告诉孩子们,萨镇冰是一位爱国人士。
对于这些孩子,萨镇冰尽其可能给予帮助。
作为元勋宿将,在乐山时前去向他求字的人很多。萨镇冰就此略定润例,将所收入的润笔费,全部捐给乐山儿童保育院,为孩子们制备寒衣。
萨镇冰刚到乐山参观保育院时,看到该院经费拮据,特地捐洋七十元,以资购置。
此后,为了给乐山保育院募捐经费,萨镇冰又作诗一首,并亲笔书就,石印成数百张,送交该院,以为募捐之用。
抗战爆发后,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南方各省、陕甘宁边区、香港以及南洋地区共设立了24个保育分会,创办了61所保育院。在四川包括总会直属及四川分会和成都分会,共办了保育院23所。
萨镇冰说,自己虽然年迈,但不愿虚耗光阴,“只要一息尚存,则须为国家、民族做事,其他劳神费力者,以年迈不能胜任,对于战区难童救济、保育,及种种慈善事业,渠愿尽力帮助”。
肆
五通桥故事邂逅田间乐且和
1939年秋天,武大教授戴馏龄拜访萨镇冰。
因为戴馏龄教授英语,萨镇冰拿出孙女写给他的英文信,以及他自编自抄自教的小学英文课本。
根据戴馏龄的记述,当时萨镇冰把儿孙寄来的钱节省下来,用于他一手创办的一所乡村小学,还有他倡导的卫生事业以及其他公共设施。
萨镇冰对戴馏龄说:“目前学生的中文程度还勉强可以,英文较差,因此我常写英文信以引起孙女从小学习英文的兴趣。”
萨镇冰,十多岁就考入船政学堂驾驶班,学堂老师从英国聘请,用英语上课。后来萨镇冰又受派到英国留学,在英国的军舰上学习。
这些教育,为萨镇冰打下良好的英语底子。
按照戴馏龄的描述,当时萨镇冰创办的这所乡村小学,应该就在他居住的杜家祠堂的村子里。
对此,我多次与乐山文史学者魏奕雄电话沟通。为了求证这件事,魏老又联系了几位研究村史的杜氏长辈。综合这些说法,当时杜家祠堂确实有一所学校,但是村里杜氏的家族学堂,并没有听说过萨镇冰曾在此教授英语。此外,也没有听说这里曾建过其他小学。
推测来看,萨镇冰极有可能是自己编写英文课本,然后在家中或者保育院内教授难童们学习。因为萨镇冰在乐山居住的时间有限,这一段往事,未能更多地保存下来。
萨镇冰在乐山寓居期间,还和五通桥张家有过来往。
萨镇冰留有一首《赠五通桥张学源处士》:积善平生不自多,早蠲尘虑隐山阿。论交为我蒸鸡黍,邂逅田间乐且和。
和自贡类似,五通桥当时也是因盐业而兴,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对五通桥盐业盛况曾以诗意形容:“架影高低筒络绎,车声轳辘井相连”。
张学源正是五通桥经营盐业的有名乡绅,还曾积极参与过儿童保育院“川三院”的建设。“川三院”即位于五通桥的多宝寺。
其女张怀恕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有:“自朝至暮,席不暇暖,筹划建设,以救难区儿童。”
五通桥和杜家祠堂区域紧邻,一位是海军老将,一位是当地绅宿,张学源尽地主之谊,招待萨镇冰也在情理之中,萨镇冰则以诗赠赞。
在萨镇冰之后,到了1944年冬天,一位叫南怀瑾的青年又住进张家。在这里,南怀瑾遍读张宅的丰富藏书。
抗战期间,作为一方安宁的繁华之处,除了南怀瑾,冯玉祥、郭沫若、黄炎培、侯德榜、丰子恺、徐悲鸿、田汉等一大批著名人士都到或在五通桥住过。但萨镇冰的五通桥故事却泯灭在历史之中,如今时光已过八十余年,往事只剩一首七绝诗。
学术支持: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新闻推荐
□唐薇苏香文6月29日,东坡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公益诉讼起诉人洪雅县人民检察院诉被告洪雅县水利局不履行水行政管理法...
洪雅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洪雅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