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世莲 眉山川剧界的文戏“莲花”
尹世莲尹世莲剧照。
如今说到川剧,很多人想到的,或许是那喷火、变脸、翻跟斗等属于武旦的热闹精彩的场面,却不知川剧中,也有水袖灵动、步态蹁跹、曼妙婀娜的文旦,仿佛水中盛开的白莲。在眉山,就有这样一名川剧文旦,她叫尹世莲。
记者眼前的尹世莲,端庄秀丽,亲切可亲,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仍精神矍铄,气质优雅。这让人想到她在舞台上的角色:端庄淑雅的白素贞、聪慧机敏的貂蝉、幽娴贞静的柯宝珠、敢爱敢恨的祝英台……
“从12岁开始唱戏,一直唱到53岁退休。我的半辈子都是在舞台上度过的”。71岁的尹世莲说。
曼妙歌声吸引伯乐 小姑娘加入川剧团
尹世莲的老家在洪雅县城,对门就是洪雅县川剧院。12岁那年,适逢眉山川剧团来洪雅演出,当时的剧团负责人之一左素芳表演之余听到一个曼妙的歌声从对面传来,认为这是一个川剧的好苗子,她便循着歌声找到了尹世莲,并和尹世莲的母亲沟通,希望她能来川剧团。
当时有四份工作摆在尹世莲的面前,电力院、邮电局、缝纫社和川剧团。想四处走走“见见世面”的尹世莲选择了眉山川剧团。
1961年寒冷的冬天,尹世莲和母亲背着大米(当时川剧团学徒需自备口粮),赶着货车,一路从洪雅“冻”到了眉山。
“来眉山才晓得,川剧团全团赴彭山表演去了,我和母亲又背着大米追到彭山。”尹世莲说。12岁的小姑娘,第一次出门,内心各种忐忑,第二天还没缓过劲儿,老师左素芳便让她登台客串《杨门女将》中的小丫头角色。客串结束,左素芳又给尹世莲下达了一个计划戏:三个月内登台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那时既紧张,又兴奋,感觉川剧团的生活跟之前很不一样。”尹世莲说。容不得她有“适应期”,川剧团的生活这样开始了。
辛苦排练获得回报
撑起文戏半边天
早晨5点起床吊嗓子,7点左右练基本功,下午化妆彩排,晚上演出……剧团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一天下来,尹世莲常感到腰酸背痛,“连蹲下上厕所都困难。”
和尹世莲一起来到川剧团的还有与她年龄相仿的30余个孩子,他们3个月后都将迎来自己的“汇报演出”。不合格的人将接受严厉批评,甚至离开剧团。尹世莲想到这些,她不敢放松,跟着老师左素芳一字一句地学习。“我们学习有个好处就是随团学艺,老师们台下教,台上演,我们随时可以学习领会。”尹世莲说,正是凭着肯学吃苦的劲儿,她顺利地通过了3个月后的汇报演出。
之后,计划戏接踵而来,《血手印》《御河桥》《拉郎配》……半年左右的时间,尹世莲领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12元。渐渐地,她也成长成眉山川剧团文戏的顶梁柱。《柳淫记》《窦娥冤》《秦香莲》《白蛇传》……尹世莲饰演的花旦,或身姿婀娜,或典雅大方,或小家碧玉,都独具气质,连老师左素芳都说“她的文戏在眉山数一数二。”
川剧演出万人空巷
演员辛苦鲜为人知
20世纪60至80年代,眉山川剧发展十分鼎盛,为了方便演出,眉山川剧团常常分成两个小队各地巡演,城区和乡镇交替。
下乡演出十分辛苦,演员们要背着自己铺盖卷儿和演出道具步行七八里路,演出完后,演员们常借助在农户家中,条件好的有床睡,但很多时候需要睡猪圈,或者只能铺垫干草……虽然条件艰苦,但只要看到观众满足的表情,听到热烈的掌声,演员们都将辛苦抛诸脑后。
尹世莲还记得,演出时万人空巷的场景。她回忆说:“眉山剧院可以坐一千多人,像《御河桥》《拉朗配》《白蛇传》《八一风暴》等戏,一个戏不换能演出30多场,有的戏一天演三场都是爆满。”
城里川剧演出火热,下乡更是如此。下乡的演出多在傍晚进行,那时百姓常常将简易的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散场时,天黑尽,大家打着火把,点着煤油灯回家,尹世莲从台上望去,仿佛一条条火龙通向远方。
竭尽所能推广川剧
希望再现川剧荣光
20世纪90年代后,川剧开始走下坡路。最严重的时候,眉山川剧团的演员们曾有一年零七个月没有领工资。当时很多人很失落,觉得川剧艺术要灭亡了,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同时坍塌,演员们生活穷困,剧团也开始四分五裂,业务骨干纷纷外出打工、经商。
“那时确实很艰难,但我们选择留下。”尹世莲说。她和丈夫都是川剧团的人,因为割舍不下挚爱的川剧,他俩选择了坚守。
2001年后,尹世莲和丈夫黄鹤鸣相继退休,他们参加戏剧联谊会和川剧艺术节,将川剧的影响在眉山各个地方打响。
“川剧是我们的艺术瑰宝,我们不希望它渐渐没落下去,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去推广和宣传它,也希望川剧能获得更高更广层面的关注和支持。”尹世莲说。
新闻推荐
近日,在位于洪雅县工业园区的竹元科技有限公司内,一根根慈竹在经过压制、干燥、浸胶、二次干燥、热压、砂光等处理程序后,变...
洪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洪雅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