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洪 洪雅茶产业的一面旗 聚焦乡村振兴人才系列报道②

眉山日报 2018-07-27 08:25 大字

付志洪(右3)和村民分享茶叶种植技术。

王安琴 吕相容 本报记者 李勇军 文/图

在他的带动下,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蜕变成“中国有机茶第一村”;他发展的7000多亩茶叶基地,通过有机认证的就有1800余亩,有机茶面积超全县有机茶面积的20%……摸爬滚打14年,付志洪在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制作、品牌塑造等方面,始终引领着洪雅茶产业的发展,成为洪雅茶产业的一面旗。

返乡创业

高山上种植有机茶

从没有分文工资的泥水工学徒,到日工资1.2元的小工,再到承包整体工程建筑,付志洪始终践行着“要么不干,要么干好,绝不失信于人”的人生信条。保质、保量、诚信三大法宝,使付志洪的建筑公司在圈内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效益,不到30岁,个人资产积累已达数千万元。

“个人富算不得什么,能够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才是真本事。”这是付志洪一直以来的目标。

2004年,洪雅县委、县政府找到了他,希望他为家乡的茶产业发展出力献策,这与付志洪想回报乡亲的心愿一拍即合。付志洪从顺风顺水的建筑业转型,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茶产业,成立了茶业公司,成为该县众多返乡创业者中的一员。

然而,隔行如隔山。受当时的视野、理念的局限,付志洪学着当地老一套的模式,盖厂房、买鲜叶、制茶,再卖出去。这让他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了。

茶产业久久不见起色,不断投钱进去,却不见收益,让付志洪遭受了诸多质疑。“说实话,放弃的念头也有过,有段时间甚至非常强烈。”付志洪坦言。

如何破局?“要做就做最好的!”经过大量走访调研,付志洪将目标锁定在有机茶上。付志洪认为,洪雅县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种植。按照有机标准,他开始了茶园选址工作,最终在柳江镇黄家山选定了基地。这里海拔超过1200米,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无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是种茶的好地方。

“种植有机茶并不难,按照有机认证的指标,逐一对标操作就行。”付志洪说得有些轻描淡写,但实际过程却百般艰辛。几百个数据需要监测,只要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就通不过有机认证,就不能称作有机茶。品种选择、茶园管理、茶叶生产,付志洪不敢有半点马虎。他每天穿着胶鞋,和茶农一起,在茶园里风吹日晒,辛苦作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志洪种植的雅雨露茶先后获得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盟有机认证超1800亩。2015年,付志洪创办的“中国(前锋)有机茶第一村·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在全国2000多个遴选项目中入围15强,成为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主会场)的重点展示项目。这让付志洪以及前锋村、雅雨露茶声名远扬。

示范带动

助力全县茶产业提质增效

付志洪以有机茶作为敲门砖和拳头产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如今,付志洪对茶产业的思考和计划,不再局限于自己的7000多亩茶园,而是放眼全县30万亩茶叶。如何使全县茶叶提质增效,使更多茶农和业主增收致富?付志洪总结了两个词:示范、带动。

想要整个产业提质转型,就必须从品种适应性、土壤管理、种植技术等多方位发力,改变落后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技术。而改变茶农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理念和模式很难。“说不通,那就做给大家看。”付志洪说,只要茶农看到了效益,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一起做,一传十、十传百,做好了示范,自然就能带动茶农主动参与其中。

面对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机械化采茶是必然趋势。今年,付志洪在自家的茶园试点机械化采茶。近3000亩茶园,仅用了5名采茶工人,平均每人每天鲜叶采摘量达500公斤,让许多茶农开了眼界。

茶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有突破,更要在观念上跟上时代步伐。付志洪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一定要在每一位茶农和业主心中扎下根来。今年,他将启动以种定养“111”精品工程,以茶业发展为主,配套生猪养殖,即发展一万亩有机茶园,建一万头母猪猪场,实现一个亿的净利润。项目将采用完善的环保设施,对本地的水源不造成任何污染,同时变废为宝,将猪场粪便转化为有机肥,从而达到种养良性循环。

付志洪介绍,后续还将在前锋村打造以品鉴有机茶、品尝茶膳、观赏茶艺为配套的旅游产品,将一二三产真正深度融合,让中山乡前锋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的名号更加名副其实,让村民在这个平台上大展身手,在前锋村生动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洪雅县今年已救助珍稀野生动物31只

本报讯(乔梓琴记者李勇军)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今年以来,洪雅县林业局全方位、多角度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宣...

洪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洪雅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