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改变生活· 繁荣竹产业我们在行动系列④ 小利竹编厂 小小竹条 织就竹筐致富路 见习记者 王莉 文/图

眉山日报 2018-06-23 07:47 大字

手脚麻利的朱学如正在做最后的工序——倒筐子。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东坡区复兴乡全力打造竹编产业,促使竹编制品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体系。全乡竹编工艺厂众多,重点生产食品外包装,以及花篮、竹扇、竹席等实用工艺品,及对外定做、加工,长年从业人员上千人,产品远销近10个国家。

位于该乡五皇村的小利竹编厂,正是复兴乡竹编产业的一个缩影。自2000年创建以来,这家从事日用竹筐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因工作劳动强度不高,就业方式灵活,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业。其带动远近400多名贫困户、残疾户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达到24000元。

以竹传承

巧手编出企业梦

6月20日,记者在小利竹编厂看到厂院内摆放着一堆堆茨竹;一侧生产区域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编织竹产品:打篾条,去竹青,除竹节,编筐底,编筐架;在竹编厂仓库里,编织好的竹筐整齐有序地堆放……

“这些竹筐早已‘名花有主\’,正等着运往重庆。”编织厂负责人豆小利介绍。

今年50岁的豆小利,已经和竹筐打了二十几年交道。自20世纪90年代起,她就奔走在洪雅、青神、仁寿一带,四处收购竹筐。那时,竹筐因为实用、价廉,成为蔬菜公司喜爱的“香饽饽”。最好的时候,豆小利一天可以收购一万多个竹筐,一个筐收价2元2,卖价4元5,一个月下来她能挣好几十万元。因此,尝到甜头的她决定自主创业,把竹筐收购转型为竹筐的自产自销。

“真正从事编织这一行业,才发现其中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豆小利介绍,厂子刚成立的时候,自己连模具都不知道是什么,带着临时找的工人编了半年什么也没有编成。后来,她辗转各地找竹编师傅取经,才算入了门。“从剖节刮柱开始,劈篾、拉篾、刮篾,要经过许多工序,才能把原料备妥当,然后才能开始编,看似简单,但工艺之繁复精细,没有耐心和悟性根本难以编好。”她说。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竹筐质量有了保证,竹编厂也渐渐运转起来。彼时,各地蔬菜公司对竹筐的需求越来越大,竹筐市场供不应求。借着市场的“东风”,竹编厂的产品也不愁销量。近到成都、重庆,远至广西、云南,竹编厂的订单越来越多,销量也越来越大,最好的时候年销量达450多万个,竹筐年产值近2800多万元。

回馈社会

善心铺就致富路

竹编厂发展稳定,豆小利开始思考回馈社会,让复兴竹编惠及更多村民,让大家都能享受竹编带来的“红利”,改善生活水平。

52岁的朱学如和丈夫都是竹编厂的工人。夫妇俩在竹编厂已经干了十余年。平时,夫妻俩一个编筐底,一个编筐架,动作娴熟,配合默契。而除去每年农忙两季,两人一年稳定收入5万余元。“刚开始不会编,都是厂里的老师傅手把手教授的,用了半年多,才琢磨透竹筐编织的技巧。”朱学如笑着说,“靠着编竹筐,我们两口子成了家门口的‘工薪族\’”。

如朱学如夫妇一样,竹编厂免费开展竹编培训,培养编织技术骨干,使复兴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在对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和家庭妇女进行培训后,竹编厂将原材料供给其在家编织,再按价收购,帮助妇女、贫困家庭成员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自立自强,有效促农增收。截至目前,已带动400多名贫困户、残疾户,走上竹筐编织的致富道路。

新闻推荐

文艺百花竞放眉州 本报记者张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品质和内涵的深层次体现,也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

洪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洪雅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