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有美石 指尖刻真情

四川政协报 2018-04-12 10:47 大字

■影 子 文/图

一相能抵九日工

寿山石雕微档案

寿山石质地奇异,学名“叶腊石”,因产于福州北郊的寿山而得名。寿山石雕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共分圆雕、浮雕、镂雕、薄意、印钮五大类,品种千余种。其中有人物、动物、花果、山水等供人们陈设的欣赏品,也有文具、烟具、花瓶、印章等实用品。寿山石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胡奔校的技艺突飞猛进。2000年初期,普通石雕技师的工资还是八、九百元的水平时,他正式入行不到一年就拿到了1200元的高工资。

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胡奔校却陷入了沉思,在别人的厂子里干活,自主性不强,老板看他雕狮子技艺纯熟,销路好,就老让他重复雕一种题材,而对于他想钻研的山水雕、人物雕等却无从下手。深思熟虑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却困难重重,胡奔校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选材”。优质的石材是出作品的关键,以前创作时都是老板把石材准备好,在这方面他没有任何经验。第一次去进原料,他从石家手上买了许多便宜的鸡血石原料——冻石,回来切开后,却是一多半不能用。最难买的是寿山石,看起来外表漂亮的,剖开后里面却全是石渣。在这方面,胡奔校交了很多学费,才掌握了其中的要害。

选到了合适的材料,还要会独立“相石”,这是创作不同题材的基础。相石,就是寿山石雕艺人通过观察寿山石外观形象、状态,在头脑中构思怎样塑造物像的过程。

“读懂石头,才能与各种石头结缘。”胡奔校坦言,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体会到寿山石雕的精髓。

有一次,胡奔校碰到了一块通体黑亮的石材,美中不足的是石头的顶部却有一大块白斑瑕疵。经过仔细观察,他采用浮雕技法,“取俏”雕刻《丝绸之路》,凿坯时保留了“白斑”并雕为远行的驼队,而大块黑石却分文未动,图案虽小,却刚好体现了丝绸之路任重道远的悠远意境,使得作品别有情趣。

胡奔校认为,寿山石雕的相石贯穿在打坯、凿坯,甚至修光、磨光各个过程。打坯前的相石确定的是雕刻题材和雕刻技法,它决定了这块石头的处理方向;凿坯、修光甚至磨光时的相石,是根据石头里面的变化,重新构思,灵活应对,它能起到峰回路转,甚至画龙点睛、化解瑕疵的作用。业内有“一相能抵九日工”之说,强调的是相石的事半功倍。如果相石出问题,雕刻刀一动下去,那减去的石头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有着“国石”美名的福建寿山石雕,堪称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着对寿山石雕技艺的喜爱和好奇,笔者几经周折,联系到了寿山石艺人胡奔校,近距离观摩了寿山石的雕刻技艺,并感受到雕刻师是怎样以技艺与深情,来诠释寿山石的灵性,创作出巧夺天工的作品。

稍有不慎就链断石毁

走进胡奔校的工作室,他正戴着套袖端坐工作台前,手持打磨机精心雕琢着一块辽宁岫岩玉三连章作品。此时正进入最关键的脱环环节,这三件章料主体依旧连为一体,上面一排链环密密麻麻地排在章纽四周,有些链环已经分离开。只见胡老师手持打磨机,细若绣花针的抛光头灵巧地在链条的空隙间游动,同时不时地调整着章料的方向。经过抛光机的细细磨削,掏掉链条间多余的玉料,不多时一个个链环便从玉料上脱落下来。

趁着休息的时间,胡老师给我讲解:“这件三连章作品最重要的工艺就是链雕,而链雕最难的就是脱环。”胡老师说,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也是玉石雕琢中最考验功底的手艺。玉石质硬而脆,稍有不慎,就链断石毁。制作链条章的玉料要选细腻、质纯而性坚的材料。其次在相石构思时,还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巧妙避开裂纹与砂格。在雕刻时,链条可与其他景物同时打坯,但不能急于穿孔脱环。别看这一组章器型不大,胡老师却已雕刻了近一个月。我仔细欣赏这件未完工的坯料,章料简洁,巧夺天工,虽然没有繁缛工艺,但美得恰到好处。特别是3条活动的石链,连接3颗印章,多达30余个链环,环环相套,精细均匀,活动自如,娴熟的技艺禁不住令人惊叹。

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

胡奔校是80后,虽然年轻,但从事石雕行业已近20年。他家是工艺世家,祖上数辈均为庙宇佛像雕塑艺人,在这样的家族里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雕刻艺术情有独钟。胡奔校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人,在他的记忆中,爷爷为人和善,对工艺精益求精,“只有德艺双馨的人,在我们那里才可以雕琢佛像。”因此,爷爷手里雕琢的佛像总是慈眉善目。正是在与爷爷的朝夕相处与亲身“心授”中,胡奔校深切体会到了手艺人的传统信仰和无限专注。

初中毕业后,胡奔校怀着对家族传承的石雕业的喜爱,进入寿山一家石雕厂学习石雕,一开始先学磨刀,一磨好几个月;之后学习修光,这是石雕的一项基本功,光这一项就学了两年。第三年才开始学习打坯,又学了一年。“做手艺人首先要勤快、能吃苦,学徒过程是非常艰辛的,几乎每天都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还非常枯燥。”他也曾困惑过,犹豫过,可从事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

在学习中,胡奔校对寿山石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学会了寿山石雕的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各种技艺。格外器重他的师傅也经常带他观摩前辈雕刻的经典寿山石雕作品,并为他悉心讲解各种雕刻风格的优劣特点。福建石雕行业的行规是学徒期满3年才能从事这一行业,为了把基础打牢一些,他又跟着师傅干了一年。经过4年的学习,胡奔校终于出师了。

柳江 魅力

那天,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小雨。与来自天南地北的作家朋友一道,从洪雅县城出发,驱车前往号称四川十大古镇之一的柳江。仅仅半个小时的车程,柳江古镇就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即公元1140年的柳江古镇,原名明月镇,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

站在古镇高大的牌坊前极目眺望,只见古镇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小溪从镇中穿过。大约是刚下过大雨的缘故,汩汩流淌的溪水有些混浊。古镇的民居依水而建,错落有致。山与水在同一片洼地中相遇交织,总会制造出动感奇幻的效果。的确,柳江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时而明朗,时而朦胧,时而艳阳高照,时而烟雾缭绕……“烟雨柳江”,于是成为古镇耀眼的名片,吸引人们慕名探访这幅绝美的山水长卷。

走过牌坊,沿着一道石梯走下,穿过桥洞进入古镇,一株株苍劲挺拔的古树迎面而来,似乎想告诉游人柳江的沧桑与厚重。这些古树,既有珍稀的楠木、黄桷兰,也有普通的皂荚、麻柳、榕树、梧桐,它们不论贵贱,在同一片天地下,自由地舒展,呈现出自己最顽强的生命张力。在这上百株古树中,我意外地发现一株硕壮的桤木。这是一株直径足足一个成人才能抱住的大树。看树干的铭牌,这株桤木已达百年之久。桤木,是四川土生土长的古老树种,别称水青杠。尽管在许多地方都有它的身影,却都长不高壮。恨铁不成钢的农人,常早早地砍掉它,当柴禾焚之。不想,柳江的桤木却如此修长、健壮、挺拔,与别的古树一样,英姿勃勃,拱卫在小溪两岸,撑起浓郁的绿荫,带给人愉悦与酣畅。一种在其他地方不能成材的树木,在这里居然长成参天大树。绕着这株巨大的桤木,我暗自说:柳江,你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居然让难以成材的桤木,在这里焕发不一样的风采!

古树是古镇历史的见证,而小溪则是古镇神韵的呈现。花溪河、杨村河,这两条发源于大山深处的小溪,一年四季,不知疲倦地穿过古镇,给古镇带来灵动与跳跃。小溪上,搭建有石蹬、索桥,方便古镇两岸居民来往。如今,石蹬与索道实用功能已经退于一隅,它们,成为来这里游览的客人亲近水嬉戏水的载体。人们走上石蹬、走上索道,与水近距离接触,呼吸水的味道,感受水的温度,欣赏水的韵律。水与人,在小溪上相映成趣,构成立体的画卷,让烟雨柳江增添了动感与活力。我徘徊在小溪岸边,听着流水珠玉般的叮当声,心仿佛变得明澈恬静了许多。

应该说,这次到柳江古镇,不仅仅只为欣赏秀水青山、古街小巷、烟雨残阳,更多的是想寻访长篇小说《最后的士绅家族》再现的那段历史的遗迹。据作家张生全先生介绍,小说中柳、唐、曾、江四大家族的故事,就发生在古镇上。读过这部展示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时代风云的优秀作品,脑海中不时浮现一个个经典的场景。遗憾的是,经过近百年的社会变迁,茶馆、寺庙、学堂、宅院大都烟消云散,没有了踪影。正当自己有些沮丧时,同行的张生全先生告诉说,古镇上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曾家园,就是四大家族留下的唯一物证。这,自然激发了我探访的兴趣。曾家园占地近20亩,建筑面积达5400多平方米。据说,这座庭院建于1927年,竣工于1937年,前后历时10年之久。曾家园最让人称奇的,是宅院中居然有三座戏台。最外一座戏台是下人们看戏的地方,内院的戏台是女眷们看戏的地方,而最深处的戏台则是主人与贵客看戏的地方。一院三台戏,那情景回想起来,估计用一个热闹是形容不了的。私宅中拥有这么多戏台,估计也是独此一家吧!

秀美的山水可以吸引游人向往,洗涤心灵的疲惫,而历史中涌动的精彩故事、文化内涵,更能给游人留下恒久的记忆,并产生重游的欲望。

新闻推荐

神秘苟王寨:宋人避乱之处

苟王寨没有寨门和寨楼,只有一条近两公里的山崖石廊。李代华摄在洪雅城南20公里,与夹江县接壤处,海拔1463米的八面山顶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代石城——苟王寨。相传为南宋时期洪雅、夹江军民为...

洪雅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洪雅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