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羌渡口人如织 大渡河上桨声急

雅安日报 2018-01-21 13:00 大字

市区青衣江上即将开行游船啦!消息传开后,市民们纷纷翘首以盼,期待在巍峨的周公山下泛舟青衣江、周公河,约上朋友们自由自在地亲水游玩。一时之间,雅安水上开行船只的记忆又涌上了许多人们的心头!

QQ截图20180121101424.jpg

当年青衣江平羌渡口运输边茶的情形。

日前,记者走进青衣江与大渡河流域,去探寻那些已经消失的水上航运史诗,为广大读者带来一段曾经过往的岁月芳华——

“青衣江、大渡河,自西向东分南北两路横贯雅安。”青衣江从正源源头起,至乐山草鞋渡止,全长276公里。上游3条河,险滩多、河道窄、水流急,不宜航,但可流放竹、木。从多功峡(飞仙关侧)进口起,至洪雅大桥,为青衣江中游,长79公里,境内河段38公里。洪雅大桥以下至草鞋渡(与大渡河汇合处),为青衣江下游,长63公里。从雅安起,下行至乐山港口共计里程长136公里,境内河段24公里,过去这段水路的水面常年平均宽度约120米(枯水平均约80米),自古通竹筏、木排、木船。

青衣江上的船筏运输

雅安市相关交通资料记载,自元代以来,竹筏就成为青衣江中下游水上运输的主要工具——

“元代在雅安水中坝设卡,征收水运货物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推行‘专商引岸\’制度,川南盐即由雅河(今青衣江)输入,此后,雅安成为川盐大宗运销口岸之一。到了清代中叶,雅安盐运量年达1100吨左右,晚清盐运量年达1200吨左右;民国时期,雅河‘运盐公司\’年包运量达2500吨。”

据民国时期交通船只的测量统计显示,过去青衣江竹筏长约30米,头宽3.5米,中宽4米,尾宽3.5米,每筏依水势大小可载货1-3吨或4-5吨,空筏吃水0.1米,满载吃水0.2米。由于竹筏轻,吃水浅,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因此竹筏一直都是青衣江中下游水上运输的主要工具。枯水期间,竹筏也可载运货物由乐山上溯至雅安。

“雅安市平羌渡口及大北门、小北门一带河段,历来为船筏的天然码头。往来船筏,因地就势选择停靠口岸,以方便货物装卸搬运。”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农民银行雅安分行调查:“行驶雅安的竹筏约150只,由雅安运乐山一般为药材、皮毛、粮食(苞谷、豆子)、麻枯。由乐山运雅安多是盐、茶(原茶)、杂货、烧酒、砂糖等。”

根据当时测定的竹筏航速,由雅安至乐山平水下行平均日行45公里,全程航日3天,上行平均日行11.3公里,全程航日11天。洪水下行平均日行68公里,全程航日2天,上行平均日行8.5公里,全程航日16天。枯水下行平均日行40.3公里,全程航日4天,上行平均日行12.3公里,全程航日12天。

1948年,青衣江上由雅安至乐山的竹筏运价,由乐山至雅安每载5吨运费折大米3200市斤。由雅安返乐山货源较少,筏主按回程利载与货主面议,一般装载3000-4000市斤,运费折大米320市斤。筏工月工资(以大米市斤计)前驾320斤,后驾250斤。

资料记载显示,雅安的第一支国营竹筏队成立于1951年,属西康省运输公司(以下简称西康省运司)。当时国家投资造筏20只,载重量100吨,有职工142人,筏工绝大多数招自乐山。竹筏队年货运量1079吨,货物周转量145517吨公里。

1952年12月,西康省交通厅内河航务管理站为保证物资交流,使船筏不分季节均能航行,制定雅安至水口航道疏浚计划,工程目标为大观音、高滩、黄旋、豆头石、杉树扁、龟都府、粽子石、苇子滩、水口峡、漕鱼滩等处险滩。工程标准要求,在枯水季节浅滩处保持2市尺水深,洪水季节畅通载重2吨的木船和5吨的竹筏。当时,由于各种原因限制,该计划仅部分实施。

1952年底,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后;原通过岷江的运量锐减,岷江船筏转而依赖青衣江运输业务维持生计。而青衣江上行运载的大宗物资也只有食盐而已,即使在运输旺盛的第四季度,也只需竹筏200只左右,其余淡季则只需100只左右。

西康省运司竹筏队自1952年12月起货源减少,经西康省财经委员会批准,于1953年10月1日撤销竹筏队,106名工人转到乐山航管站分配工作,留下的36名青年工人分配到省运司所属汽车队和修理厂工作。

1967年雅(安)洪(雅)公路通车,筏运缺乏竞争力,竹筏逐渐从青衣江上消失。

而据相关资料记载,青衣江上的木船运输始于元代,它与竹筏结成“姊妹”联运——

1948年,青衣江上的长航木船为120只,1949年为40只,1950年为30只,1954年为29只。1952年,雅安木船货运量2866吨,客运量446人。至1956年,雅安木船合作社货运量7359吨,船运物资包括建筑材料、粮食、矿砂、百货、药材、盐、茶等。

“1954年川藏公路即将全线通车,由乐山等地运往雅安转运西藏的盐、酒、百货等货物剧增。乐山港原有竹筏200余只直达运输,亦感运力不足。上级指示集中洪雅、夹江、乐山20吨以下木帆船,完成起运地至洪雅的物资集运任务,再用竹筏转运雅安。这样分段接运仍感运力不足,又增调20吨以下木船80余只直运雅安,才缓和紧张的运输局面。”

原来,西康、四川合并后,雅安的长航船曾一度由乐山中心航管站统管运输业务。常年航行乐山至雅安的船只,多系乐山港籍之私营船,计有短航船29只,67.58吨;长航船29只,57.8吨。

1960年代,青衣江木船货运量急剧下降,经营亏损,航运开始萎缩。

“雅(安)洪(雅)公路通车后,船运缺乏竞争力,下载运价虽低于汽车,但加上短途搬运费,又高于汽车运费;上载运价高于汽车,货物到达时间又迟于汽车;汽车可直达运输,水运则需要一个集运搬装过程。于是,雅安至乐山的木船运输也就逐渐萧条,直至被淘汰。”

1939年夏,大渡河老堡子渡口附近渡船正在摆渡。.jpg

1939年夏,大渡河老堡子渡口附近渡船正在摆渡

水深流急的大渡河上,三艘木船正停泊在岸边,对岸是高不见顶的陡峭崖壁。.jpg

大渡河上三艘木船正停泊在岸边,对岸是高不见顶的陡峭崖壁。

大渡河上渡船航运的鼎盛时代

据交通资料记载,雅安市境内大渡河汉源河段的船运兴盛于明代。

大渡河,发源于川青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东麓果洛山,流经马尔康、卓斯甲、大金、丹巴、康定、泸定、石棉、汉源、峨边,至乐山注入岷江,为岷江最大支流,全长1155公里,属典型山岳河川。过境河段155.6公里,仅石棉县安顺场渡口至汉源县富林码头56公里通航。

四川省内河航运史志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置大渡河守御千户所于富林,命吴中率兵守之,造舟以通往来。”

1935年9月,越西县政府向四川省政府呈报,大渡河有船50余只,“每只可载2000余市斤”。

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史料记载,海耳至纳耳坝(今石棉县境内),平水可通4吨帆船,安坝至纳耳坝最大水位时,可通6吨帆船。石棉至富林46公里水路运输,则是随着后来石棉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

1951年初,四川石棉矿雇用木船3只,购置木船7只,价值14.37万元。

“四川石棉矿建矿初期,生产的石棉全靠人背马驮和板、架车运至草八排收棉站,然后集中用木船运至富林,月运输量约200吨。富林矿产转运站再雇用人力和驮马运雅安,再由汽车运成都。1952年底,雅富公路通车,从水路运至富林的石棉,改用汽车直运成都。”

由于滩险礁多、水流湍急,大渡河上木船海损较重,其中浪沉1只、碰撞8只、触礁2只,死14人,货物损失同样十分巨大。

1959年10月12日,石棉县成立大渡河疏航指挥部,下设2个工程队、4个工段、14个生产组,订出安全生产、材料、财务、行政等项管理制度。10月25日开工疏浚大渡河石棉至富林航道,于1960年5月25日竣工。全部工程国家投资25万元,完成炸礁17处,筑坝滩一个,修建纤道6处共长3004.8米。疏浚后,石棉至富林河道可通10-15吨木船。3年后,由于河道易位,疏浚工程遂废。

1959年国家投资5万元造船。次年,石棉和富林共有木船21只,其中石棉12只,载重158吨。石棉县造木船每船载重10-30吨,加之改变传统尖头船型,1960年6月试航翻船淹死2人,所造新船一直未投入营运。后来,交通部门将其中吨位小的作渡船,吨位大的停靠河边,年久朽坏报废。

1930年代,在水上运杉木的人们。.jpg

1930年代,在水上运杉木的人们。

利用河道漂木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人们很早就开始利用河道漂木,运输木材修建房屋。其中,用于皇宫修建的皇木采办更是引人注目——

《明史·食货志》记载:“永乐四年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北京紫禁城开始大规模营建。“工役之繁,自营建两京宗庙、宫殿、阙门、王邸,采木、陶甓,工匠造作,以万万计。所在筑城、溶陂,百役俱举。”

《越西厅志·木政》记载,早在乾隆五十八年,从汉源皇木镇与金口河、峨边境内采伐的大树就经大渡河河道漂木水运,历经艰难方才由专人押运至京师。“崇庆州牧杨长森,于夷地福基山采办杉木正木一根、副木三根、戗木十二根,仍委长森押运行至山东,丁忧,衮州府通判汪本中接运抵京师。”《四川通志·木政》云:明永乐四年诏建北京行宫,敕工部尚书河南宋礼督木,前后凡五入蜀,播种为食,凡二十年乃还!

“四境皆山,人迹所不能至。敢有人入而采者,惟西路河道。近年时有香杉出土,颇不逊于建昌……”据记载称,四川之所以成为皇木采办的重点地方,则是由于其材之良美!

四川省公路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大渡河查勘史料载:“蜀之木材,早闻于世,汉时蜀郡严道设有木官”;“富林之东有皇木厂镇,据云即昔日采木大臣之驻在地”;“明、清代,每有建筑,辄需大木,采地为川、湖、广等省,而川省所产则在沙坪(属峨边)”。据考,古代在沙坪所伐木材,均由大渡河漂运。

“汉源县皇木镇,过去老百姓称作皇木厂……10多年前,山上还发现了当时采办皇木时留下未曾运走的木头。”

据清代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其给皇帝的奏疏中说,“巨木赖由河道运送,但溪漳水浅,乱石填阻,需待雨日水涨,木方得运出。又有筑堤截壅之法,沿路安塘,一塘一塘而终至大江。”“楠杉大木,产在川贵湖广等处,差官采办,非四五年不得到京。”

1957年,新组建的大渡河水运局开始漂运木材。汉源水运处将收漂后的木材,用抓钉钉成木排,用一根桡片划动,将木排放到目的地待运。

“1965年修筑成昆铁路时,木材的漂运和转运曾兴盛一时,当时木材集散地在汉源县富林乡的张家湾和娃娃营。最盛时期,每天有四五百社员投入木排运输,并为转运汽车装车。”原大渡河水运局汉源水运处一位职工回忆说。

实际上,从1965年到1968年4年间除支援铁路建设用材外,四川全省许多地方都从张家湾和娃娃营水运木材。

据汉源水运处统计:1957-1985年共为国家漂运木材2805万立方米,平均每年流送量96.72万立方米。“七五”期间共漂运木材122.2万立方米,平均年流送量24.44万立方米。后来,富林张家湾因河水易道,已不再是木材收漂待运的集散口岸。大渡河木材漂运以其运费低廉的优势,延续至1990年代末期从未中断。后来,随着国家禁止天然林的采伐和水电开发建设的兴起,木材运量逐年减少,水运机构也相应裁减,大渡河漂木最后成为了历史。

QQ截图20180121101708.jpg

雅安竹筏、木船自元代以后即开始通航乐山。

在青衣江上,水运同样历史悠久——

1950年2月雅安解放后,西康省有大量木材扎排外运。森工部门为减少公路运输压力、节约运费,利用青衣江水系漂运木材。

“1951年至1952年,雅安外漂木材每年数千立方米,以杉材为主。1953年外漂木材增至1.7万立方米,1954年猛增至8万立方米以上。小规模的雇工扎排已不适应大规模的外漂需要,因而西康省伐木公司成立专业木排运输队。

雅安扎排方式较多,因水势大小、木材规格而异。木排以横担木数根,按一定间隔横向固定,用纤藤捆扎,再镶箍头(亦称龙筋),此为木梢底盘(亦称底排)。再在底排上重叠捆扎木材一至数层,加载层数以水势大小而定,水大时层多,水小时层少。每个木排运量多者20多立方米。在初漂阶段木排载量较小,随后根据水势的大小增减木排,运至乐山后再并成更大的木排直漂重庆。

“1957年雅安森林工业局撤销,乐山水运分局为接运宝兴森工局的木材,在水中坝设雅安水运处。此时,青衣江下游直至乐山皆设有收漂工队赶漂和清理,木材漂至乐山即可收尽。”

“雅安水运处每年从雅安起,一边扎排,一边赶漂,沿途清理至乐山。计材方法是由宝兴森工局和雅安水运处双方派人,在雅安羌江大桥设置探照灯,昼夜点件计数,以平均材积计算交材数量。至1965年宝兴森工局结束生产,青衣江漂运木材的历史亦随之结束。”

雅安日报记者罗光德


新闻推荐

正义点亮万家灯火 万众筑起平安之城 祝鸿涛 余静 本报记者 廖文凯 陈燕利 文/图

袁显华:且把荣誉当鞭策。曹学秀:心中自有真善美。余明刚:正义如同一团火。曹学芬:惩恶扬善两分明。“救你是我应该做的,何况情况那么紧急,遇到是谁都会相救。”受到全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奖励的袁显华说...

洪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洪雅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