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林下特色养殖 小伙创业成功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8-29 06:49 大字

□本报记者 左杉

洪雅县止戈镇莲花村,竹林高大茂密。林下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茶花鸡正在竞相觅食,不时还能在草丛中见到3、5枚刚下不久还留有余温的鸡蛋。不远处的圈舍里,一头头可爱的小猪仔正围在一起抢食。

这里就是返乡青年大学生王林创办的家庭农场。他凭着年轻人敢打敢拼的创业精神和敏锐的市场分析,走出了一条林下特色养殖的致富之路,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发现商机

8月18日,记者来到这里见到了正在忙禄的王林。

今年30岁的王林出生在莲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012年,大学毕业后,王林来到广州、深圳打工,从事通讯信息等行业工作。“我发现,大城市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深圳打工三年多的王林逐渐发现,大城市对生态、特色农产品消费需求强烈,市场潜力巨大。2015年,王林在发现商机之后,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莲花村,开始了自己的林下特色养殖之路。

创业艰难

“创业之初,我分析了消费市场的喜好。现在人吃猪肉,喜欢口感嫩、回味香的肉质。于是,根据这种标准,我选择了藏香猪作为林下特色养殖的品种”王林回忆道。

藏香猪,是西藏原始的瘦肉型猪种,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成年猪平均体重50公斤。王林起初去湖北、云南等地引种,曾经上过当受过骗,由于品种不纯正,他也交过“学费”。后来,他去西藏林芝地区,以每只1800元的价格,引回了5只纯正的猪种。

王林说,林中青枝绿叶、各种中草药材以及各种野生菌类、野瓜野果、各类根茎和小动物等均为藏香猪的主要食物。他说,藏香猪生长慢,一年只能长25公斤,长到40公斤要16个月左右。

2016年,王林利用老家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林下鸡与藏香猪,年出栏5000只林下鸡和500头藏香猪。

“藏香猪猪种及商品猪存栏60头,圈舍68间,一头猪按80斤计算,除去玉米、小麦、大豆、米糠等粮食成本及防疫费,每头猪利润近3000元。按年出栏500头计算,年利润140万元。此外,林下养鸡,市场价格每只是150元,养鸡毛收入75万元。一年养鸡和猪的毛收入可达215万元。”王林说道。

带动村民

事业颇有起色的王林,逐渐成为了村里的致富代表,得到了老百姓们的喜爱。“大家都觉得我这个小伙子是实干派、有担当,能够带领大家致富。”王林笑着说。

今年3月9日,在原村支部的大力举荐下,王林被莲花村村民一致选举为该村民委员会主任。他是全县140多个村中最年轻的村主任。4月村里成立弘森种养合作社,地点位于莲花村七组,主要从事饲养藏香猪和林下鸡。

在圈舍里,由锯末和发酵菌配合而成的“料”,被均匀地铺在地上,仿佛一张天然的床。猪和鸡的吃喝拉撒全都在这张“床”上。晴朗天气的时候,猪、鸡就被工作人员赶到广阔的林下自由活动,寻求它们喜欢的野草、虫食等美食。在发酵菌的作用下,猪和鸡的粪便产生有益菌,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圈舍清理可用作上档次的有机肥,用于当地藤椒和蔬菜的种植。

谈起未来合作社的发展,王林颇有想法:“我打算分三步走把全村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帮助他们探索致富途径、摆脱贫困。一是土地入股分红,每亩土地按市场价1000元一年分红一次;二是流转土地36亩,其中耕地每亩1000元,山林每亩300元;三是低价出售猪苗给农户,并提供饲料、技术服务。同时实施定向回收,扣除猪苗本钱,返利给农户,解除贫困户养殖的后顾之忧。”

新闻推荐

一把竹扫把一颗热心肠 耄耋老人义务清扫村道七年 本报记者 陈燕利

一把手工制作的竹扫把,一颗热心肠……凭着这两样东西,洪雅县汉王乡李山村村民、今年89岁高龄的李文福,已经坚持义务清扫当地乡村公路七年了。七年来,李文福每隔一两天就会把当地2公里长的村组道路扫...

洪雅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洪雅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