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雷霆出击铁腕治污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绘就天蓝地绿水清洪雅新画卷 本报记者 陈燕利 文/图

眉山日报 2017-07-20 07:32 大字

秸秆粉碎还田。生态农业发展如火如荼。2015年洪雅县中保镇循环农业示范片全景。(资料图片)“洪雅蓝”。(资料图片)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洪雅常态。(资料图片)

盛夏时节,尽管天气炎热,但走进洪雅县,翠绿的青山尽显眼前,让人倍感清凉。

作为生态大县,洪雅林地面积达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0.5%,不仅能让人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然氧吧”和自然景观,而且唤起了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今日洪雅的“金名片”,而且成为洪雅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全面关闭水电站矿山

“绿水青山”回归瓦屋山

7月11日,眉山最高气温达到了38℃,然而在瓦屋山自然保护区气温还不到30℃。沿着崎岖的山路,历经两个多小时,在瓦屋山板凳河流域,记者见到了一座小水电站。在整个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像这样的小水电站有30家,总装机容量51130千瓦。除了小水电站,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还有14宗矿权。

瓦屋山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一方面是国家森林公园,青山绵延,空气清新;另一方面,存在于保护区内的矿山企业和小水电站分外违和,其对生态产生的破坏亟待修复。今年6月,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四川省环保督察挂牌督办的10个突出环境问题之一,被要求限期整治。

6月以来,洪雅县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对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矿山和水电站进行整治,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研究安排瓦屋山自然保护区整治工作,先后印发《关于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水电、采(探)矿企业环保问题整改方案》等文件6个,并组织召开保护区矿山、水电站业主座谈会10余次,抽调洪雅林场和县林业、经信、国土、环保、农牧等部门精英、业务骨干、执法人员120余人联合行动,以不回避、不观望、不等待的坚决态度,立即行动、迅速推进保护区内采(探)矿权全面退出、水电整改工作。

“目前整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区内依法关停了水电站29个(小天龙电站因涉及9户22名群众生活用电暂未关停),对14宗矿权52个井硐强制执行了断水、断电、贴封条、封堵等措施,并及时拆除附属设施,清理采、集矿现场,销毁爆炸物品。截至7月12日,294亩矿山设计恢复植被面积已全部完成。在现场,记者看见,刚刚成活的箭竹等植物一片葱绿。

如何防止关停企业死灰复燃?“目前,自然保护区内的24小时动态巡查机制已经建立,同时,保护区要道路口设立5个检查点,设置‘花杆\’5根,对通行情况严格检查,从保护区‘出入口\’源头管控。”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方位落实“河长制”

积极推动水环境治理

河面清波荡漾、碧光粼粼,岸上绿树环绕、鸟语花香……行走在洪雅县余坪镇安溪河堤岸上,放眼望去,一幅美丽的农村河道水网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自从有了‘河长\’,就经常可以看见有人在河道清理垃圾,脏乱差面貌改变了,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河水清了,小鱼小虾都回来了。”在安溪河边住了60多年的村民徐成余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洪雅县把落实“河长制”作为“一地三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先治理、后完善”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治污工作:对县境内330条大小河流进行了多项综合治理,创新建立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生态化治理机制,形成治水新格局,让该县境内的一条条河道逐渐恢复了生机。

在东岳镇团结村青衣江河畔,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兴正在巡查“承包”河段。王国兴是村级“河长”,巡查、记录并把发现的问题向上级“河长”反馈,及时清理拦河网、水面漂浮物,成了他的必修课。“我们这样的巡查,两天至少要有一次。哪天做的巡查、发现了什么问题、群众有什么反映,这小本本上都要记得清清楚楚。”王国兴扬着手里的小本子说。

如今,像王国兴这样巡河,已成为该县各级“河长”的常态工作。通过巡河,该县全面完成河道污染现状的摸底调查工作,彻底摸清造成水质恶化的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等分布情况,加强排污口整治。

与此同时,该县还根据各类数据采集,将河道水体、淤积、污水排放、环境卫生状况等信息全面登记造册,建立图表、文字、影像档案。“昔日垃圾满河无人问,而今水质变化有人管”成了洪雅县实施“河长制”的真实写照。

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河道清理210公里、沟渠237公里,关停1家污染企业、91家污染畜禽养殖场,整改664家养殖场,推广使用有机肥面积10.5万亩,建成种养循环示范区5万亩,正在筹建2家污水处理厂,开展雅女湖综合整治,修建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建设、生态护坡等2个大型堤防工程。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大力解决农村面源污染

要实现生态洪雅建设的目标,让洪雅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离不开农村环境的根本改善,而农村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就是面源污染问题。作为农业大县的洪雅,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洪雅县茶叶面积近30万亩,林竹面积200余万亩,加上奶业,三大特色农产业领跑全省第一方阵,是全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洪雅积极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巧妙地将种植业和养殖业高效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近日,在中保镇种养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一位村民正在用一根管子向田里喷洒东西。“这是农户正在用沼液输送管道进行施肥。”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内每隔一百米便设有一个有机肥沼液输送管道接口,沼液是从东岳镇蒙牛现代牧场产生的粪便经沼化处理后,通过青衣江以全密闭、全运行的方式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农民可以随时取用,真正实现“畜—沼—田”循环综合利用。

自2011年以来,该县便开始坚持“种养平衡、循环发展”的理念,以现代牧场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沼液种粮、种草、种菜等循环发展路径,投资5000余万元,铺设管道450多公里,建成种养循环示范区5万亩,既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又变废为宝促农增收,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典范。通过种养循环发展,该县在畜禽养殖粪污利用上找到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好路子,实现了“一突破、二降低、三促进”:“一突破”:突破了畜牧业污染治理难的瓶颈,“二降低”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循环园区基本实现了化肥零施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三促进”促进了种植业的绿色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生态改善,确保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到位。

生态治理成效明显

天蓝地绿水清成常态

其实,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推进河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只是洪雅县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洪雅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持战略定力、专注绿色发展,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着力构建“宜居县城—绿色集镇—美丽乡村”生态布局体系。

加强领导,在全省率先单独设立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县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办公室”,建立生态文明创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制度保障,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落实乡镇、部门职责任务,把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占全年党政实绩考核比例的20%。加强保护治理,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全过程严把准入、监测、处罚、治理四道关口,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工业企业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2015年以来,立案查处环保违法85起。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下,该县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空气质量持续提升。截至6月30日,洪雅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36天,达标率75.1%,排名全市第一,其中,七里坪景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81天,达标率100%。水体质量全域改善,新扩充、恢复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该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青衣江洪雅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深入推进天保工程,森林资源面积达2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70.5%。城乡环境持续优化,洪雅县城绿地面积284.54万平方米,绿化率30.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平方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21%,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98.3%。生态创建成绩斐然,积极构建“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生态创建体系,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2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8个、市级生态村109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生态小区2个。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2016年,荣获全省唯一、全国仅19个的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

“天蓝、地绿、水清”的诗画洪雅,如今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

新闻推荐

慕新海前往洪雅县调研时强调 绿色发展旅游突破 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洪雅路径

慕新海、罗佳明一行在洪雅县瓦屋山调研。本报记者杨槐摄本报讯(记者王磊)7月9日至10日,市委书记慕新海前往洪雅县,就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洪雅发展再上新台阶进行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

洪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洪雅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