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亦岂不自觉 姑与饮酒仍赋诗
董洪良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倘若话及历代名人诗文咏泸州,李焘之诗,尽管存世极少,但却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泸州知州、史学大师,更重要的是,他的诗作中保存了一些泸州重要的古建筑和人文景观的索引。虽然,这些建筑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古迹无存,但其存世不多的诗文,为后世作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虽是瑕光片羽,却尽显弥足珍贵。
李焘(1115年——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南宋官员、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诗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年甫冠,愤金雠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调华阳县主簿,再调雅州推官。乾道八年(1172年),他奉命出知泸州。当时,王氏(王安石)之学盛行,唯独李焘博极古籍,慨然以史自任,对有宋一代的典故尤其悉力研究。他仿照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不仅如此,李焘还举荐了尤袤、刘清之等十人,“堪任史官”。据《宋史》记载:李焘曾经以直宝文阁,帅潼川知泸州,“首葺石门以拒夷人,奏请禁茶马司市毋溢额,勿于夷汉楚山内伐木造舟。”至淳熙元年(1174年)被召,恰逢泸州城大火,李焘遂上章自劾。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李焘上章告老,宋孝宗优诏不许,还多次询问其病情。给事中宇文价传达了孝宗旨意,李焘说:“臣子留恋朝廷,不是又老又病,怎忍心请求告老还乡。”于是向宇文价询问时事,勉励他尽忠尽职。李焘又听说四川乞求减少酒课税额,便亲自写劄子勉促孝宗实行。同年,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李焘逝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李焘在临终前曾有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后累赠太师、温国公(《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七》记载)。
李焘博览典籍,著述颇多,著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五十多种,大多失佚。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十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清朝时皆编入《四库全书》。原有诗文集五十卷,今已佚,《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等录有其诗。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李焘出任泸州知州。《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乾道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权知泸州李焘除直宝文阁。”《宋史本传》记载:“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他在泸州整修武备、封山育林,“奏禁茶马司市”,允许自由贸易,经贸往来,废除各种弊症,政绩显著。淳熙元年(1174年)被召还朝,正准备交卸之时,泸州城内发生火灾,城内民户房屋一千余间被烧掉,遂上奏自我弹劾免职。他曾写下一首《春畦甘菊今犹青蕊,移梅拥翠楼下,忽已着花,戏成长句云》一诗,该诗既是一首抒情咏怀诗,也是一首纪实诗,主要记述了诗人“移梅”拥翠楼下之事。此诗题目较长,今人多称作《拥翠楼》。诗云:
“淳熙元年九月尾,菊未落英梅破蕊。
从来两美难必合,今忽得此一笑喜。
人言地瘴物失时,进忌太蚤退苦迟。
老夫亦岂不自觉,姑与饮酒仍赋诗。
忍令芳草直为艾,封植嘉树宁少待。
夕餐九华可无死,却期老岁於吾子。”
此诗存于曹叔远编撰的《江阳谱(八卷)》残本,辑录在《永乐大典》的“泸字韵”中。而李焘写作该诗的时间,已在诗内言明乃淳熙元年(1174年)的九月末,亦是作者感于时事之作。是时,菊花盛放,枝繁叶茂,一点没有任何衰败之象,而寒冬中的腊梅已经开始吐出新蕊,即将迎风绽放。
新闻推荐
眉山当代文化史由许多大师承接起来,每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文化领域的高峰,正是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眉山文化...
丹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丹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