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黄宗贤:超越精神催生灿烂巴蜀艺术
黄宗贤。(受访者供图)
黄宗贤近期在成渝两地的写生作品。(受访者供图)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巴蜀向来是一支独特的力量,地处西南内陆却并不狭隘,反而在历史上多次引领风气之先,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宗贤是一位在川渝两地都有长期工作和生活经历的学者。他对川渝之间艺术风格上的“和而不同”有着比常人更深的感受与体会。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刚柔相济 引领艺术风气之先
黄宗贤出生于四川丹棱县。1982年,从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毕业后,历任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教授、副院长。在重庆学习、工作20余年后,被四川大学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成都继续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
从川西平原走向川东山地,黄宗贤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巴蜀之间那些具体而细微的差别。“我们习惯把巴、蜀并举,两地说着差不多的方言,饮食习惯也差不多,但当你透过这些往深处追寻时,会发现两个地方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文化性格是有差异的。”黄宗贤说,“在文化艺术呈现上,巴渝的风格偏于刚健,而蜀地的风格更加含蓄、绵长,这一刚一柔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恰恰构成一种互补,使巴蜀的文化艺术显得更为精彩纷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和重庆在文化艺术的交流上,一直是一种携手并进的姿态,即使后来重庆成为直辖市,这种携手并进也没有因为行政上的区隔而中断,两地在文化意义上一直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黄宗贤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颇具声势的乡土写实主义和伤痕美术,就是以四川美术学院一帮青年艺术家为代表,“他们的探索最终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绕不开的‘四川画派’。”当时,成都青年画家何多苓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程丛林的《1968年某月某日雪》,和重庆璧山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都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如果再往前追溯,巴蜀儿女的艺术创造更令人惊叹。黄宗贤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四川省美协的驻会艺术家就分别横跨成渝两地。其中,住于重庆的李少言、李焕民、吴凡、吴强年、徐匡、阿鸽等版画大家,创作出《向往》《拾穗》《插秧》《荒溪》等一大批优秀的版画作品,人们熟知的《红岩》小说插画也是住重庆的四川省美协几位大家的版画作品,“那一时期,由于美协在版画创作上成绩突出,一度被称为‘版协’。”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为代表的四川雕塑又开始引领一时风气。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带领众多学生以及校外雕塑者、民间艺人共同完成了这组作品。他们在封闭的状态下用具象而富有特色的手法塑造了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收租院》在中国美术界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它既具有本土特色,又体现出一种现代意味,这种成就至今依然难以逾越。”
气象辽阔 推动艺术创新
是什么原因促使巴蜀大地在艺术上不断带给大家惊喜?
盆地地形,导致古代巴蜀对外交通不便,成都、重庆作为巴蜀大地上两座代表性城市,相互之间的交往、联系自然就会非常紧密,这也使得巴渝和蜀地原本截然不同的文化性格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融合、发酵,形成巴蜀大地独有的文化特征,“这样一种兼具深沉意蕴与刚烈性格的文化环境是很容易出诗人和艺术家的。”黄宗贤说。
黄宗贤认为,巴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涵养的人文风尚不乏“超越精神”和“先锋色彩”,“过去我们讲‘盆地意识’,其实是带有一定贬义的,是说四川人思想上的保守、小富即安。但事实上,从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来看,正是这种与外界交往中的屏障,使巴蜀大地上的艺术具有了某种先锋的色彩。”
在黄宗贤看来,一方面,盆地四周的高山屏障,造成了巴蜀人与外界交往的障碍,这种空间阻隔反过来促使这一区域的人们对这方土地的眷念和对生活趣味的追求。“比如饮食方面,现今举世闻名的川菜就是巴蜀地区的人们对舌尖体验不懈追求的结果”。现在走进四川博物院,去看里面展陈的汉代画像砖,上面很多都是播种图、收割图、狩猎图、宴饮图,反映出当时这个地方的人们很惬意很安逸的生活景象。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群山环绕的客观现实,盆地里的人们从很早开始就有强烈的超越盆地的意识与愿望,“可以这样说,超越盆地的封闭是世世代代巴蜀儿女的精神追求与行为实践。”黄宗贤以诗人群体举例,“从古至今,但凡在四川生活过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能读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意识,比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样一种辽阔的气象,正体现出盆地生活赋予了诗人们敏锐的时空感受。”
“巴蜀的文化、巴蜀的艺术,永远是把对生活、对现实的关注放在第一位的,从这个基准点出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他们或许表现形态各异,但内里的精神追求确实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超越精神在艺术上留给巴蜀大地、留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黄宗贤表示。
人物简介
黄宗贤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特聘巴渝学者讲座教授。美术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美术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美术史纲要》《中国抗战美术图史》《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特征》等论著。
新闻推荐
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燕利)近日,记者从丹棱县获悉,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该县聚焦老年人群体“急难愁...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