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天梯:七百二十步记

眉山日报 2021-09-03 02:55 大字

□伍俊华

向七百二十步出发,这是我们立秋的计划,午后我们百度了一下方向,地图上没这个坐标,在我的脑海里七百二十步是一个传说的符号。以前,去七百二十步打柴,父亲每次回来都是精疲力尽,姐姐也累得不成样子。是啊,凌晨三四点钟起来就要赶上山打柴的路程,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父亲说七百二十步山高路远,从山顶往山上望,帽子都会望掉。也正因山高路远,去那儿打柴的人少,柴火资源自然丰富,七百二十步这么高,爬上山就不容易了,若是挑担柴从山上下来,不栽筋斗就不错了,爬陡峭的山路那可是“上坡软、下坡打闪闪。”

父亲和姐姐也讲了许多山上打柴的故事,山上的树有多大,野生的菌子好多好多,有时也简单地描绘一下地形地貌,从那时起七百二十步像一个寓言,生长在我的记忆里,歌德说“人的命运像风,人的灵魂像水”。

后来我从农村来到城市,虽然环境变了,但在我的灵魂深处仍然闪烁着童年的记忆,七百二十步作为眉山地域文化的内涵,使我踏上探寻的路程。

七百二十步是一条什么路?早在唐朝时太平古渡就是一个繁荣的码头,而那太平古渡一千多年的繁华,却是由河东河西两条蜿延起伏的茶马古道在古渡对合而成。河西的茶马古道是从古渡对面的黑龙上岸,穿过鸿化山(现青神县北二十五里的北界山),西渡思蒙河,取道黄家镇,经七百二十步,然后去丹棱杨场,翻越老峨山脉的盐铁栈道,经雅安名山县最后到达雅安。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路程,马帮和挑夫们日夜兼程地跋涉在崇山峻岭,沿途是最难翻越的山峰,七百二十步就是这条路上的一个烙印,那些茶叶、布匹、盐和丰富的山货,还有白花花的银子,都是靠肩挑背磨和马驮过来的。

立秋这天,像是馈赠了我们一个好天气,不冷不热,驱车而来,边走边打听,地图上找不着七百二十步,说起七百二十步在黄家当地则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前面的道路东弯西拐,一会儿水塘,一会儿峭壁,经过几个回合的反复,总算到达七百二十步的山顶,我们把车停在一个农家的院子里,好心的村民马某告诉我们,七百二十步现在已没人走了。原来,村村修上了水泥路,谁还来爬这喘气的石梯!马某说七百二十步上的好多石板被村民拿去镶猪圈了,路还在,但长满了荆棘。

他带着我们来到七百二十步那些碎片的石梯上,举目远眺,山下那些房屋、道路、河流、田垄变得渺小,我们仿佛像航拍一样掠过山谷,万籁俱静、空谷回响,七百二十步宛如天梯。这里是鸡叫三界的地方,我站的对面是丹棱的竹林寺,左边是夹江的吴场,右边和站的地方则是东坡区的黄家和三苏。

七百二十步从天公桥过来,数到山顶,确实只有七百二十步,马某信誓旦旦地对我说。

站在前人踩过的石板上,我仿佛穿越眉州千年,去寻找一条古代的茶马之路。许多记忆,我们以后只有在文字中去寻找了。

一条路穿越崇山峻岭

一条路收藏于灌木丛中

七百二十步从山下数起

每一块石板都是我们的祖先

牵马的踏在上面

挑夫的担子压在上面

岁月把它们的前世和今生踩在上面

哦 川南的茶马古道

岁月搬运着茶叶 布匹和盐

他们的传说像风吹过山岗

他们的姓氏像雨水流失于阡陌

远眺天公桥上的行人

他们都是古驿道上的过客

无论过去和现在走过了多少人

那些铺在七百二十步的石板

那些平山脚下的往事

如今让我怀念路的延绵

怀念每一条路都有自已的方向

新闻推荐

志愿服务进小区 爱心奉献暖人心

为老人理发。本报讯(袁慧敏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琴文/图)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切实增...

丹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丹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