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生态绿色农业 让农田增效农民增收

眉山日报 2020-07-14 06:37 大字

黎可学抓住了一条肥美的稻田鲤鱼。

□刘敬宗 本报记者 王琴 文/图

“这条鱼有2斤多重,这里水沟深,不是那么好抓。”7月12日,在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村兴农家庭农场内,负责人黎可学捧着刚从稻田里抓起来的生态稻田鱼高兴地说。作为丹棱稻田养鱼的首个家庭农场,该农场以100余亩稻田为场地,连续三年分两批次投放30000尾鲫鱼、鲤鱼苗。黎可学当天捕捉的鲤鱼是他去年投放的鱼苗。

站在农场内,可看到稻田内除了郁郁葱葱的水稻外,还有一道80厘米宽、40厘米深的边沟和穿心沟纵横交叉。“这两种沟是鱼儿在稻田内自由活动的‘通道’。”黎可学介绍道,每年全田淹水的时候,鱼可满田活动,如果水稻需要浅水时,鱼就只能在四周较深水位区域活动。此外,每年稻田内除了投放小鱼苗外,他还会投放较大规格的鲫鱼、鲤鱼,亩投放数量大概300尾左右。

当初为何会选择稻田养鱼模式?黎可学算了一笔经济账,传统种植水稻每亩产值1200元,而在稻田养鱼模式下,每亩生态鱼可卖出200斤,产值达3000元;大米则在原来2块多的基础上翻了三倍以上,每亩稻田收入比原来高出4000多元。

据黎可学介绍,稻田养鱼模式除了带来经济效益,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稻田内,鱼能充分利用杂草、浮游生物、微生物等,可直接食用水稻害虫,而鱼类活动本身又可以让稻田杂草无法生存,从而避免了杂草与水稻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既可以培肥稻田,解决稻田内病虫害防治的问题,提升稻米质量,保证稻田的生态平衡,还可收获绿色环保、营养丰富的鱼。

谈到稻田养鱼未来的发展前景时,黎可学早已有规划。他表示,下一步,将把稻田养鱼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不停留于“稻鱼米”和“稻田鱼”本身的经济价值开发上,还要在“造景美田”上下功夫,修建田间基础设施,既方便耕种、收割,又方便游客漫步赏景,真正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让更多群众受益,带富一方村民。

新闻推荐

创新建立“三二六”模式 助力打造优美人居环境

本报讯(记者王琴)昨(2)日,记者从丹棱县张场镇获悉,该镇今年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建立“三二...

丹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丹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