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五父子 官知遂宁府(上)
《遂宁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刻本)记载有李焘父子事迹。
清光绪版《丹棱县志》“士女志”卷之七《李中李熹李垕传略》。
李焘画像
□郭文元
近年来,笔者在查阅与南宋四川丹棱李焘家族有关史料中,发现李焘与兄弟李熹,及李焘之子李垕、李壁、李埴皆曾先后官知遂宁府。历朝历代,同一家族兄弟、父子五人先后同地为官应属罕见。
著名文史学者、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胡传淮说,遂宁自古为蜀中重镇,乃徽宗潜邸,故遂宁在当时四川诸府中,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均为一等,历届官知遂宁府者大抵为“重臣法从”。丹棱李氏家族中李焘、李熹、李壁、李埴等多人先后担任遂宁知府,可见朝廷对李氏家族的重视和信任。李焘先祖李瑜也曾官长江令,长江即今遂宁市大英县,可见李氏家族与遂宁关系极为深远。在丹棱和遂宁两地县志中,有关李焘家族中李焘、李熹、李垕、李壁官知遂宁事都有记载可查,而唯有李埴官知遂宁事不见诸于县志记载。
壹
老年丧子 李焘官知遂宁事
李焘(1115—1184),字仁甫,号巽岩。宋代眉州丹棱(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人。李焘自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擢进士第,走上仕途。至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去世,在朝为官40多年,无论是身处庙堂之上,还是主政一方,皆为官清正,廉明不阿。《宋史·李焘传》,对李焘为人为官为学评价极髙:“焘性刚大,特立独行。……张栻尝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
李焘官知遂宁一事,在丹棱、遂宁两地县志中虽有记载,但其内容皆参辑《宋史·李焘传》而成,且事载简略。清《遂宁县志》载李焘官知遂宁事,仅如下短短一句:“李焘,字仁甫,丹棱人,唐宗室曹王后。进士,累敷文阁待制。二子垕、壁继亡,上欲以吏事纾焘忧,起知遂宁府。”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版《丹棱县志》中,也仅短短一句:“明堂礼成,以其首议,复除敷文阁待制,起知遂宁府。”
至于李焘何时官知遂宁?且有何事迹?两志均未记载。据宋人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载:“六年(1179),乞闲,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是秋,行明堂大礼,上以公首建议,特除敷文阁待制。顷之,垕、壁继亡。上欲公以吏事销忧,起知遂宁府。”可知李焘除敷文阁待制一职,事在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不久,李焘儿子李垕、李壁相继亡故。时年李焘65岁。李焘老年丧子,悲痛之状可想而知。于是,宋孝宗想用繁琐忙碌的地方政务,以纾泄缓解李焘心中的悲痛。李焘,就在这样的背景和状态下起知遂宁府。时间大致在宋孝宗淳熙六年末,或淳熙七年初。
贰
三大功绩 李焘取消宴饮聚会
李焘在官知遂宁府任上,其主要事迹有三:
一是整肃军队,安稳地方。
宋代遂宁府是四川除成都、梓州(今四川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以外的第三大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接成都,东连巴蜀”,自古以来为川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重镇。因此,确保遂宁的安宁亦为地方长官首要之务。据宋人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载:李焘到遂宁后,“用蔡挺泾原衙教法,辟‘勤武堂’,亲阅士卒。其杂居市廛者,葺营聚之。”蔡挺,北宋镇边名臣。李焘到遂宁后,首先是采用蔡挺在泾原时所创训兵之法,练兵备战。同时,整修军营,将散杂在城区各地的地方军队士兵集中住入军营,以确保遂宁安宁和稳定。
二是减轻税赋,节俭用度。
李焘到遂宁后,第二件重要事迹是减轻税赋,节俭用度。据宋人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载“公以酒课加重,奏:‘榷酤起王莽,而成于德宗。本朝郡酿有数,监司尚不许。今乃设法劝饮,以耗民财,纵未能尽弛,犹当用买扑旧法,罢去官监。’上意向之,而计司迫赡军,日减三十缗而已。公节用度,停燕集,官府肃然。”
李焘认为国家征收酒税过重,既耗费民财,又加重地方财政负担,因此上书建议施用买扑旧法,由私人出价承包官营酒坊,并罢免负责监督的官吏。李焘的上书虽受到皇上肯定,但在执行中遭到掌管财政、赋税事务官署计司抵制,以军费开支需要为由,强迫负责酒税征缴的赡军酒库部门,每天只能减免酒税三十缗。此外,李焘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节俭开支,取消宴饮聚会,一时间官府上下呈现出一派严肃谨慎的风气。
三是政务之余,勤奋著书。
李焘在政务繁忙之余,坚持勤奋著书立说。据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二月,宋人周必大撰《同赵相王枢因四朝史志成书乞与李焘推恩》云:“臣等伏见太中大夫、充敷文阁待制、新知遂宁府李焘,博考旧闻,网罗逸事,修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一千卷。”此段文字明确表明《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于李焘官知遂宁任上。
《续通鉴长编》,全称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李焘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而编纂的一部史学巨著,记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至宋钦宗赵桓靖康,北宋9朝168年事,为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该书构划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动笔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李焘44岁任双流知事时。至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李焘官知遂宁任上时,才最终完成全书。《续资治通鉴长编》自构划撰书,到正式动笔至全书完成,前后耗时40多年。宋孝宗淳熙十年三月,在李焘将《续资治通鉴长编》上呈朝廷不久,李焘便诏命还朝。同年六月,进敷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
李焘在遂宁知府任上,前后达4年之久。
叁
无愧父兄 但李熹事迹失之不详
李熹,李焘之弟。历代《丹棱县志》对李熹生平事迹均载之不详。据昌彼得、王德毅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隐》载:“李熹(1123—1175),字明甫,丹棱人,焘弟。年二十四,以荫补官,监雅州芦山县酒务,监利州潼川两路提刑司检法官,终宣教郎知成都府成都县。淳熙二年(1175)卒,年五十三。”但李熹官知遂宁事,却不见载其中。李熹何时官知遂宁?从昌彼得、王德毅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隐》所载李熹卒年看,李熹官知遂宁时间应在其知成都府之前,但具体时间尚待查考。
李熹在遂宁知府任上有何事迹?两志同样失之不详。仅清《丹棱县志》载:“(李熹)官遂宁,治民宽厚,凡无名之赋,悉奏蠲免,不愧其父兄焉。”从这一记载可知,李熹在遂宁知府任上之作为,无愧于父兄,评价极佳,可见其政绩深得民心。
肆
汪应辰推荐 李垕赐制科出身
李垕(?—1179),李焘次子,字仲信。李垕因吏部尚书汪应辰推荐,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参加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考试,入第四等,赐制科出身。“制科”在南宋150多年间,贤良方正能言直谏一科仅于孝宗乾道七年举行过一次御试,而登科者仅李垕一人而已。明人杨慎云:“宋之制策,虚第一等以待伊、吕之流。其入等者,为苏氏轼、辙兄弟,吴育、范百禄、李垕。终宋世,仅五人。”可见其难度之大。
李垕,曾官遂宁知府。对此丹棱与遂宁两地县志均有记载,但亦失之不详。据清《遂宁县志》载:“李垕,字叔勤,焘仲子。知遂宁府,主政简静,而时发以刚果,少有措置,卒归平恕,郡人思之。”查丹棱历代县志,所载内容亦与之大致相类。
李垕何时官知遂宁?两地县志同样失之不载。据宋人李心传《乾道制科本末恩数·李仲信本末》载:“(李垕中制科后)寻授左文林郎,泸川郡节度使推官。淳熙初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著作郎。被章去,久之,奉祀归属而卒。”
又据宋人陈骙撰《南宋馆阁录》载,李垕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正月任翰林院正字,十二月以正字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又兼实录院检讨官。淳熙三年正月,李垕任翰林院校书郎;九月,任翰林院著作佐郎。淳熙四年七月,任著作郎,是年九月罢。刚任著作郎不久的李垕为何突遭罢贬?据李壁《巽岩先生墓刻》载:“以御史论公子垕发策不当,黜,并出公任常德府。”而且因事涉其父,故父子同遭罢贬。不久,父子均离开杭州。
李垕被罢黜后,去向何处?据《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可知,李垕于淳熙四年九月被罢“奉祀归蜀”后,其在蜀为“奉议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观”。不久,李垕便在忧愤中去世。据《宋史·李焘传》载:“秋,明堂大礼成以其首议,复除敷文阁待制。顷之,垕、壁继亡。”因此,李垕约卒于淳熙六年秋冬间。
综上记载,可以大致推测,李垕官知遂宁的时间,大约应在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李垕中制科授左文林郎、泸川郡节度使推官之后,至淳熙二年正月任翰林院正字之前这段时间。再参考乾道八年李焘知泸州后,曾于乾道九年正月带领李垕众兄弟游云安曲水事,可进一步推之李垕官知遂宁的时间,应在乾道九年至淳熙二年正月期间。因为,李垕于淳熙二年正月入京任翰林院正字之后,至淳熙四年九月被罢官期间,宦历清晰相连,没有外任的记载。且归蜀后,为“奉议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观”,不久便在淳熙六年于忧愤中去世,故李垕不可能在此期间官知遂宁。
伍
李垕为官 处理政务果断明快
李垕在官知遂宁府任上有何事迹?丹棱与遂宁两地县志同样失之不详。清乾隆十二年(1747)本《遂宁县志》卷六载有宋遂宁人杨辅《嘉禾堂记》一文,文中云:“绍兴间尚书苏公仲虎来守是邦。声流蕴藉,邦人爱之如父母。民有献禾一茎九穟者,至百余本,岁且大熟。公乃辟府治之东馆,易为堂而名之‘嘉禾’。岁久柱石欹败,或有惧其压者,则撤而空之。更创小楼于其南,昔人胜致日,就芜没,而郡之千里楼其前若缺眉目,邦人惜之。会今太守李侯叔勤之来,意与邦人合为之营度。肇建于九月之辛亥,而落于十一月之甲子。毁十有五岁,而后复于是。侯在郡一年有半矣,其政主简静,而时发以刚果,议论少所措置而卒归平恕,邑人安乐之。”
文中,杨辅记叙了李垕官知遂宁时,曾历时3个月整修败圯的嘉禾堂一事。同时,记载了李垕官知遂宁前后历时有一年半之久。且文中对李垕的评价,与两地县志所载内容亦大致相同:“李垕,字叔勤,焘仲子。知遂宁府,主政简静,而时发以刚果,少有措置,卒归平恕,郡人恩之。”可见,李垕主政遂宁施政不繁苛,处理政务果断明快,办事不推诿拖延。待人处事持平宽仁,公平正义,宽厚仁慈,深得遂宁百姓爱戴,离开遂宁后老百姓还对他心怀感恩。但遗憾的是均没有具体事例记载。
近日,胡传淮先生告诉我,他在明代遂宁乡贤陈讲、杨台纂修的明嘉靖版《潼川志》卷一《地里志》中,发现载有李垕《葛仙翁洞》诗一首。诗云:
忆昨西来贼未平,隼旟行处草苔生。
而今正是归途好,麦穗桑枝照眼明。
葛仙翁洞,位于南宋遂宁府府治小溪县(今四川遂宁市船山区)境内广山中。此诗应是李垕卸任遂宁知府时所作。从诗中来去遂宁时所见之景物对比描写,可知李垕官知遂宁政绩卓著可喜。李垕一生几无诗作遗世,胡传淮先生这一发现极为珍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四川省丹棱县瑞茂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本委受理的骆亚林诉你单位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劳动争议案件(丹劳人仲案[2019]68号),本...
丹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