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和:“移民”不“移志” 以责任与使命促发展
卿和抢抓晴好天气,管理好基地果树。
□本报记者 张丹梅 文/图
今年52岁的卿和是丹棱县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作为重庆三峡库区众多移民中的一员,他用江水一般的隐忍与坚持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篇章。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外迁移民先进个人”“四川省农村外迁移民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眉山市十佳杰出青年”“眉山 市第三届劳动模范”“丹棱县十大拔尖人才”等称号。
坚韧不拔
投身农业终圆创业梦
十余年创业,就是一部五彩斑斓的画卷,记录着卿和艰辛且充实的致富历程,也印证了他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创业足迹。
2001年8月,卿和从重庆开县移民到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刚开始他有些迷茫。一次偶然与当地果农交谈中,发现当地水果销售不理想。“如果想办法解决不就是商机吗?”相信“与其坐等不如动手”的他,当年便开始收购水果进行转销。
可创业路并不容易。“受当时市场的影响,我收购的水果面临严重滞销,几年的积蓄打了水漂,还欠了外债。”卿和回忆,那段日子让他十分苦恼。短暂的休整,让卿和又充满了前行的力量,将重心放在了果树栽培技术的钻研上。他找到县上的种植大户、农技人员,虚心学习果树修枝、施肥、打药等管理技术。积累了两年的种植经验后,卿和组织成立了丹棱县三峡情果品协会,一边打理协会日常事务,一边承包土地种植大棚蔬菜、葡萄,繁育果树苗木。
2007年,丹棱县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水果产业,应走出一条‘创新机制+扩容提质+政府协调+果农专业合作组织实施’的扶持模式。”卿和称,为了做大做强丹棱水果产业,他先后自费赴日本、荷兰及沿海一些水果产业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并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与品牌推广下,逐步发展壮大合作社,社员由当初的10余名发展到现在的1179名。同时兴建了储藏量2000吨的果蔬气调保鲜库和日加工150吨的水果打蜡厂,年销售水果从2002年的1500吨达到了现在的12000吨,打响了丹棱水果在国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目前,合作社已形成集种苗繁育、水果种植、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先后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财政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先进协会”。
情注社会
心系群众共筑致富梦
“大家富才算真正富!”在创业致富的同时,卿和不忘带领老乡和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收购水果时,他坚持绿色种植理念,引导果农少打农药、少施肥,不催熟,保证丹棱水果品质;成立协会后,他走进果园,为果农讲解果树种植技术。对主动上门请教的果农,他都倾囊相授、毫不保留;合作社成立后,他不但为果农提供技术咨询、农资服务,还帮助果农拓宽销路,增加收入……
2009年,卿和主动联系当地组织部门,成立了丹棱县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将党的建设和协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积极引导老乡和当地群众不断优化水果产业结构,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向群众传授技术,带领党员帮助群众解决水果生产、销售中的实际问题,无偿赠送果树栽培书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科学发展的富民之路。
如今,青龙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不知火、春见、爱媛等,个个都成了种植能手,水果品质逐年攀升,人均收入也从最初的1000多元增加到6000元,再到现在的2万余元。
虽然大部分老乡富了,但卿和还时刻牵挂着困难家庭。目前,他正积极筹划成立移民扶贫基金会,帮助那些想致富却没有资金的群众,一起实现致富奔康。
在水果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卿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他早已将丹棱水果产业的发展壮大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目前,丹棱的水果品质和价格相对趋于稳定,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任重道远。”卿和说,他正着手推进合作社的转型升级,主攻市场,拓宽销路,为丹棱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方青卓)8月16日,丹棱县召开“迎大庆、保平安”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整治动员部署暨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推...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