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军人本色 谱写人生精彩篇章
编者按
军装在身,他们是百折不挠的人民子弟兵;脱下军装,他们依然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在丹棱这片热土,活跃着一大批退伍军人,他们不忘初心,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学习,为地方发展发挥余热;他们选择服务基层,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他们选择回乡创业,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尽绵薄力……在“八一”建军节之际,记者将镜头聚焦丹棱几位退伍军人,用笔头记录他们退伍后不褪色,在新的岗位谱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赵光文
不忘初心 只要身体允许仍将发挥余热
□本报记者 方青卓 文/图
现年90岁高龄的赵光文,是目前居住在丹棱县唯一健在的八路军战士。目前,老人身体硬朗,听力不错,记忆力也很好,行动敏捷,心态乐观。“1943年,我在山西省参军,成为游击队通讯员,那一年我才14岁。随后,我一直跟随部队转移作战。1958年5月,我在乐山退伍。1962年,因工作调动,我来到丹棱。”昨(1)日,讲起军人生涯时,赵光文便格外兴奋,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朝为军人,终身有军魂。作为退役军人,赵光文经受过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也经受过部队的艰苦磨练。他一边回忆着往昔,一边说:“一定要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事一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关乎个人,而是关乎整支军队,要倍加维护军人的荣誉形象。”
正是因为时刻有这样的想法,赵光文从参军到退伍后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直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积极建言献策。即使现在年事已高,他也时刻保持着学习。走进赵光文卧室,只见角落一张书桌旁堆放了不少《求是》《晚霞报》等报刊杂志。书桌上摊开的最新一期《求是》杂志上画满了红圈,杂志旁边还放着一个放大镜。“每天早上趁着天气凉快,我会看看报纸杂志,下午再抽空看看书。”赵光文说,“《求是》杂志从1991年起,我一直在看,一期没落下。”这位退伍军人为保持纯洁的党性和军人的先进性,28年来,已然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由于党性原则性强、政策理论水平高,且身体条件允许,今年“七一”前夕,赵光文被丹棱县委老干部局推荐加入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宣讲员队伍,先后在丹棱镇党委、丹棱镇城西社区党委、县电力公司党支部等党组织,为年轻党员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专题党课。课堂上,赵光文通过讲述自己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搞建设等亲身经历,道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只要党和国家还有能用得着我的地方,只要身体允许,我绝对认真践行使命。”赵光文表示。
“多看书,多看报,多了解过去,多回想初心。”赵光文说,“希望广大退伍军人,时刻不忘初心,永葆军人本色,更好地继续前进,谱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刘镇肥
服务基层 一心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张丹梅 文/图
“18岁入伍,22岁退伍,4年的部队生活,让我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蜕变。”7月31日,今年46岁的丹棱县杨场镇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刘镇肥回忆起当兵的日子,依旧热血沸腾。严于律己、甘于奉献、为民服务……部队的锻炼让他受益匪浅,也让他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上,保持军人本色推进村集体发展,全心全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凤凰村主要以桔橙、葡萄等水果产业为主,目前以不知火为主的桔橙种植面积有5000余亩,葡萄种植面积1000多亩。虽然种植规模逐年递增,但苦于技术的局限,当地水果的品质和价格都提不上去。怎样将产业做大做强?刘镇肥心里一直在琢磨。“培训提升技能。”一上任,刘镇肥就联系丹棱县农技专家、当地种植能手,通过该村党群集中活动日、农民夜校开展农技培训,为村民们讲解果树栽培知识,倡导绿色发展,少打农药,施有机肥。
做好农技培训的同时,刘镇肥还筹备着合作社的事宜。2017年8月,凤凰村“聚贤盛邦水果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合作社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购销模式,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服务、规范种植标准,还帮助拓宽销路,进一步提升了当地水果的销售价格。
为了推行现代化种植理念,刘镇肥又积极对接公司,鼓励和引导村民参与,实施了400亩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该项目也带动了单户村民主动安装设备。
有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种植理念,很快,凤凰村的水果品质得到全面提升,许多商贩以高价预订当地的不知火、爱媛,村民们的水果都卖上了好价钱。“刘书记是我们的贴心人啊,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提到刘镇肥,凤凰村一位村民感激不已,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看到村民们腰包鼓了,我心里感到很欣慰,也很自豪。”刘镇肥笑着说,截至2018年,该村仅桔橙这一项,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1000元。
虽然大部分村民富了,但刘镇肥还时刻牵挂着脱贫户。主动联系工作岗位、落实医疗保障、开展慰问关怀……为了让当地的29户脱贫户脱贫不返贫,持续增收,刘镇肥正努力着。
刘子刚
投身农业 彰显军人本色圆创业梦
□本报记者 张丹梅 文/图
“1997年底退伍后,我在国土局当过宅基地普查员,在邮政局做过报刊收订工作,也当过包工头、村网格员等。兜兜转转十几年,我还是放不下农业,总想创一种模式,闯出一片天地。”昨(1)日,回忆起退伍后的经历,丹棱县丹棱镇大林村3组45岁的退伍军人刘子刚感慨良多。10多年来,他凭借满腔热血和坚韧不拔的“军人精神”,创建起了全市第一家家庭农场,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梦想的开始,起源于2004年丹棱县总工会组织的一批农业研修生到日本劳务输出。刘子刚抓住这次机会,在日本从事了两年农业研修工作。期间,他除了每天潜心学习日语、农技知识外,也在揣摩着日本家庭农场这种农业发展模式,是否适合国内的农业发展。
学成归来,经过几年沉淀,2009年,刘子刚怀着满腔热血回到家乡开始创业。除了把自家的22亩老果园改造升级打理好之外,他还承包了村里8亩荒茶山土地,利用在日本学到的农业理念,并在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改造,实行标准化种植。他先后在土地上投入了28万元,不仅用光了多年积蓄,还背上了债务。为了打造精品示范园,刘子刚主动购买书籍学习水果种植技术,积极参加省、县、乡举办的各类农技培训班,外出学习,积累经验。2013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刘子刚正式注册成立了丹棱县三丹口农场,成为全市第一家家庭农场、全省第二家家庭农场。
近几年,为了扩大效益,刘子刚又接手了亲戚的20亩土地种上了果树。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农场目前共栽植不知火、爱媛、大雅等果树2386株,年收入40万元以上。随着果树一年比一年稳定,刘子刚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积累了多年果树栽培经验,刘子刚经常外出为果农指导果树种植,足迹遍布蒲江、彭山、重庆、资阳、南充等地。
有理想、有抱负只是一部分,刘子刚的身上还有热心和责任感。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大林村村民跟随他的模式种植果树。对于前来取经的村民,刘子刚从不保留,都是倾囊相授。“退伍不褪色,要干就要干个好样!”刘子刚说:“我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大家富才算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彭林)7月30日,眉山金象化工产业园区考察团来到丹棱县,参观考察丹棱经济开发区、丹橙现代农业园区、幸福古村等发...
丹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丹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