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蛙、稻共生 绿色农业彰显大效益
绿色稻田一角。稻田中的青蛙。
本报讯(刘敬宗 记者 李勇军 文/图)远远望去,稻田内有太阳能频振灯,走近一看,映入眼帘的是满田的蜘蛛网,再一细看,田间还有鱼儿在游动,青蛙上蹿下跳……害虫从空中飞来有频振灯猎杀,水稻表层有蜘蛛网,进入底层有青蛙,近日,记者在丹棱县仁美镇兴农家庭农场看到,这里的水稻构筑了“海陆空”全方位绿色防御体系,害虫要吃水稻还真不容易。
该农场的农场主黎可学以自家的责任田为中心,流转其周围田块280余亩,建立了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家庭农场,坚持生态打底,以生产优质无公害的绿色大米为目标,采取有机肥作底肥,推广绿色防控,达到鱼、蛙、稻共生的目的,力争效益最大化。
有机肥作底肥。以前种植水稻,基本上都是化学肥料当家。黎可学为了提升稻米品质,回归到以前的传统种植,利用自身承担全县畜禽粪便处理的行业优势,将大量的有机肥运到自家农田,平均每亩稻田施用腐熟的液体有机肥六吨左右,不断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减少碳排放,减少农田污染。
推广绿色防控。在家庭农场的稻田内,推广水稻的健身栽培技术,如选用抗病虫能力较强的品种,适时适度晒田,提高水稻叶片的硅质化程度,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虫能力,推广植物保护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秧苗期使用生物农药,本田期使用太阳能频振灯诱杀害虫,不再喷施化学农药,从而减少农药残留,直至没有残留。
鱼、蛙、稻共生。在稻田中开好80厘米宽、40厘米深的边沟和穿心沟,水稻进入分蘖后期,在稻田内投放大规格鲫鱼、鲤鱼苗,每亩300尾左右,每亩田还要投放200只青蛙,实行鱼、蛙、稻共生,鱼类的粪便还可以肥田,鱼类的活动基本上可以让稻田杂草无法生存,从而避免了杂草与水稻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保证了水稻的健康生长。
新闻推荐
宣誓仪式现场。慰问贫困党员。牢记职责使命创造一流业绩本报讯(见习记者张丹梅文/图)日前,丹棱县公安局组织全体党员举行了...
丹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