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端午粽香弥漫 传统文化心手相传 见习记者 方青卓 张丹梅 文/图

眉山日报 2018-06-15 07:52 大字

罗正旭家儿孙满堂。陈洪良端出刚煮熟的粽子。最爱清水白粽的王元园。罗继出游照片。(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小时候,端午节是灶房里飘出来的妈妈制作的粽子味道,是家门口悬挂的艾草散发的清香,是长辈喝了端午酒后微醺的脸庞。

现如今,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端午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衍生出更多新的内容和内涵,不同的人经历的端午节虽不同,但爱国爱家的那份情怀却一样未变。

端午之忆 年年盼端午 岁岁爱相同

今年86岁的罗正旭,家住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1组,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过了大半辈子苦日子的他,如今早已儿孙满堂,安享晚年。谈到端午节,他感慨万千。

罗正旭家中有兄弟姐妹6个人,他排行老二。那时,家里十分贫苦,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从8岁开始承担家务,10岁下田劳作,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而在一年到头的忙碌中,端午节成了他最期盼的日子,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糯米已经很奢侈了,更别说吃上一口粽子。

然而,即便家里再穷,在端午节那天,外婆也会想办法为他们包上几个粽子,让他们解解馋。大家拿着手头的粽子,左看右看,就是舍不得吃。“我至今都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吃粽子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小块在地上,一开始没有在意,却被妈妈狠狠批评了一顿。”这次经历对罗正旭的影响非常大,让他明白了粽子在那个年代的弥足珍贵。

童年时,罗正旭并不知道为何要过端午,只知道是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每年对过端午节的期盼。随着年岁增长,外婆离开了人世,他也娶妻生子,子女们长大成人后各自成家立业。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品种多样的粽子随处都可以买到,但他仍然会像外婆一样亲手给儿孙们包粽子,将对儿孙的疼爱深深地包在粽子里。

现在日子好了,罗正旭对每年的端午节仍充满期待,他盼望着端午时节一家团聚,盼望儿孙能吃到他亲手做的饭菜、咸鸭蛋和粽子,盼望着大家一起拉拉家常,回忆过往,展望未来。

端午之技

潜心经营门店 只愿手艺永相传

丹棱县顺龙乡人陈洪良,曾是一名工人,现在在农贸市场做粽子生意。谈起端午节,陈洪良道出了他与粽子的渊源。

5年前,因为工作单位效益不好,陈洪良下岗了。后来,他开始做生意卖醪糟。“在经营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人在端午节时喜欢买粽子吃,有的是因为不会包粽子,有的是因为工序复杂而不愿意包粽子,这是一个赚钱的门道。”于是,陈洪良立即张罗着准备卖粽子。

为了让自己包的粽子外形美观,味道又好,陈洪良开始认真学习,潜心钻研,渐渐地,在选材和制作方面有了一套自己的特色。因为他包的粽子好看又好吃,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他家的生意都很火爆。平时,不少街坊邻居也会向他请教包粽子的手艺,他都会一一传授。

6月13日,记者在陈洪良的摊位旁看到,上面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有白粽、鲜肉粽、腊肉粽……摊位前的顾客络绎不绝。“包粽子是个技术活儿,哪个环节做得不到位,煮的时候就很容易散。”陈洪良说,包的时候先把粽子叶以1:3折成漏斗状,一定要用手握好,然后放和好的糯米,直到装到漏斗的边沿,把多出来的叶子盖住漏斗的口,如果有必要可以多加一片叶子,一定要弄得结实一点。他边说边拿起一片粽叶,舀上一勺糯米,在手里面翻滚起来,不到半分钟,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便包好了。三角粽、枕头粽、小角粽……他还会变出很多花样,谈起自己的拿手绝活,陈洪良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粽子除了包需要手艺,选材也不能马虎,它关系到粽子味道的好坏。”陈洪良表示,粽叶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斑竹叶,煮出来的味道大众;一种是新鲜的粽叶,煮出来带一股清香味。制作时,要先放些灰水将糯米泡软,煮的时候要讲究火候,一般情况下,用大火煮40分钟,再用小火焖20分钟,这样煮出来的粽子香软润口。

粽子是端午节的文化符号,虽然它为陈洪良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面对越来越多人不再亲手包粽子,陈洪良觉得很遗憾,他说:“希望能有更多人来传承这份手艺。”

端午之味

遍尝粽香百味 平淡才是真滋味

“这个品牌的粽子在打折,礼盒内口味荤素搭配齐全,去年的端午节,我也吃过这个品牌,味道还不错。”家住丹棱县仁美镇的王元园一边专心致志地研究某电商平台上售卖的粽子,一边和朋友们讨论着粽子礼盒的性价比。

据王元园介绍,她非常喜欢吃粽子,这段时间的早餐全是粽子,还爱把不同口味的粽子晒到朋友圈,“可能是因为每天都在朋友圈晒吃粽子,我被朋友们戏称为‘粽子狂魔\’。”

“就像有人偏爱面食一样,我就比较馋粽子,端午节前一个月就已经在网购粽子了,鲜肉粽、蛋黄粽、豆沙粽、蜜枣粽……端午节还没到,我就已经吃了十多种口味的粽子了。”王元园说,这些年,粽子的花样越来越多,从牛肉、蛋黄、红豆、枣泥,到不常见的山珍、海味,凡是能想到的咸甜口味的组合,基本都被包进了粽子里。

虽然接触过五花八门的粽子,但王元园至今仍忘不了童年时代的清水白粽。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每逢端午节,母亲都会亲手做清水白粽,等粽子出锅后,她会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拿来一根筷子插在粽子上,蘸上红糖酱,直接开吃。“那时的端午节,过法简单,粽子普通,但充满了美好的回忆。虽然生活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却让人难以忘怀。”王元园说,吃过许多市面上售卖的粽子,还是怀念儿时的味道,格外香甜,回味悠长。

“母亲包的粽子,能吃出家的味道,品味端午便是品味亲情。”不管在端午节前吃过多少买来的粽子,她都会在端午当天抽空回家吃上一口母亲做的清水白粽,和母亲一起将艾草挂在房门上。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她也学会了做清水白粽。于她而言,这不仅是一门小手艺,也是对端午习俗的传承。“以后,等我有了孩子,我也要亲手包粽子给他(她)吃,为他(她)的端午节留存一个美好的记忆。”

做一个有心人

感悟传统习俗内涵

五月初五过端午,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传统风俗在年轻人的观念中逐渐淡化,他们将端午节当做“旅游节”,利用假期吃喝玩乐走天下。

提前订票、研究线路、预定酒店……每年端午节前夕,丹棱县丹棱镇人罗继都会提前做出行准备。罗继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平时工作繁忙,想趁着三天小长假出去玩一玩,放松放松。

“前几年,我在端午节出游就为了玩,去一些风景优美的景点,压根儿没想过做一些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事或者观赏相关活动,这样的状态在前年端午节出游时观看龙舟赛后发生了转变。”据罗继介绍,前年端午节,他在重庆旅游路过长寿湖时,有幸观看了一场龙舟赛,“那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龙舟赛,赛场声势浩大,场面震撼,人山人海,这样的场面只在电视上见过。至今,每次回忆起那次观看龙舟赛的场景,我都会心潮澎湃,无比激动。”

在看过龙舟赛后,罗继通过上网搜索、查阅古籍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了端午节背后的故事,现在的他对端午节的一些趣味习俗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认识。“旧时,在端午节这天,男女老少白天会穿上新衣服到山间田野游玩,晚上用菖蒲、艾草等香草或者祛邪的香叶经水煮后洗澡,据说这样做可以去除邪气晦气,一年平安健康。”罗继说,古时端午节也提倡结伴出游,只是会有很多端午节的习俗,而现代人的出游主要是为了减压、放松,“今年的端午节,我打算带上父母出门游玩,最好是去看一场龙舟赛,在旅途中过一个别样的端午,感受一下浓厚的端午节氛围。”

“我想,国家设立端午节的初衷应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罗继希望能有更多同龄人将端午习俗牢记在心,用自身的绵薄之力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尽心尽力搞产业 无私奉献为家乡

“雷二哥在外赚了钱不忘本,回来搞产业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市中区朝阳镇下坝桥村党支部书记谢长明称赞的“雷二哥”...

丹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丹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