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作平自办大院 惠及群众 人物故事

眉山日报 2018-01-01 08:11 大字

2008年6月13日,本报以《桂花村飘出一缕廉政清风——农民王作平和他的中国第一个农村廉政文化大院》为题,报道了眉山市农民王作平自费办农村廉政文化大院的故事。

作为农民,他自掏腰包,办起了一个廉政文化大院,让村民乐享群众文化;作为共产党员,他及时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张玉 文/图

52岁的王作平是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人,从小喜爱看书、写作。2005年,一次机缘巧合,他参加了丹棱县组织的“廉政文化进农家”活动。“这次活动给我的感触很深,既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为什么不自己办一个廉政文化大院呢?”王作平说,在详细咨询相关部门后,他向县纪委提出了申请,“我不要纪委出一分钱,就想在自己家里办一个廉政文化大院。”

说干就干,王作平将自家30平方米的侧屋腾空,粉刷了墙壁,又将约60平方米的土院坝硬化成了水泥坝。他还购置了桌椅、书架、电视机等设备,设置了政策宣传栏,并到县纪委抱回一些廉政文化方面的书籍。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文化大院就这样开张了。

建成后的文化大院像一块磁铁,吸引来了全村村民和周边四邻八乡的人,大家在文化大院里免费读书、看报、上网,聊家常,讲时事……王作平的家成为村民们的“公共客厅”和“精神家园”。每到农闲时,大院里便人来人往,一片欢声笑语。渐渐地,村里打牌的人少了,大家的法制观念增强了,邻里之间也更加和睦了。

文化大院的建成获得了成功,王作平却觉得,光建一个文化平台对村民的凝聚力还不够,还需要创建一支村文艺演出队。为此,他专门调查统计了每位村民的作息时间,将队伍的排练时间调整为每月的5日、15日和20日,排练好了,便为村民表演。慢慢地,前来观看节目的村民越来越多,受氛围影响,加入文艺队的人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文艺队的节目质量也渐渐提升。

目前,王作平的文化大院照常开着,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氛围。“快板随身带,主要宣传土地承包延期30年、文化自信等内容,让群众更加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王作平说,他创作了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新作品,正在走乡串户表演,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

2017年12月20日,王作平被选为丹棱残疾人协会副主席。他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计划在春节前组织丹棱县残疾人去大雅堂参观,让他们感受家乡的变化。同时,还计划为残疾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让他们了解党的相关政策,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创造美好生活。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王作平计划与周围村一起继续众筹“村晚”,让劳累了一年的群众尽享文化盛宴。

心里话

这些年,老百姓都富裕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来。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让老百姓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以前,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少,打麻将之风渐盛,现在文化生活丰富了,老百姓打牌的少了,这就是我做这些事情的意义。

新闻推荐

抓工期 争进度 见实效

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紧张作业。黑化道路。工人全力以赴做好收尾工作。水岸人行道护栏已经安装完毕。公园一角。齐乐公园拟于元旦节向市民开放本报记者彭林文/图阳光明媚暖洋洋,项目建设太繁忙...

丹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丹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