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有你 陈德胜
老子说,知足者富,知足常乐,真是至理名言!对于以此养家糊口的工作,我很知足,因此想大声说,感恩有你!
2001年,我大学毕业在基层乡镇工作已5年。那时,眉山日报3岁,她多次发出招聘公告,我想,真是求贤若渴啊。我素来喜欢舞文弄墨,便放弃公务员身份,成为她旗下一员。那时,妻子正怀孕,没有工作,也随我在城里租房住。
刚到报社时,办公的地方是租的老城区珠市街一座旧楼,陈设简陋,屋子狭窄,采、编、照排、印刷设备也简陋。记者写稿全是手写,真正的“爬格子”,有的图快省事,字迹潦草到编辑不能认,还得重新抄写;编辑,最苦恼需要调整段落时,往往得将整页重新抄写一遍,在组版时还得对修改好的每篇文章先数数,计算好所占字符,然后在一张印好字符空格、与报纸等大的空白版样纸上,画出位置大小;录入人员,需要比照编辑的组版打字、排版,偶尔画版不准确,就得调整字数,字数多了好删减,少了就麻烦。
进入新闻行业之初,由报社老师传帮带。记得我写的第一篇通讯有两三千字,后来被修改成三四百字的新闻刊发。这之后,我便留意向同事们学习,向书报好文章学习,尽量尽快采写符合新闻要求的各类文体。
那时人年轻,精力充沛,也有股不服输的劲。为了挣稿分稿费,我也抽空写杂文,散文。孩子小,几次深夜发高烧,或胃肠炎,都得当晚送医,次日仍然上路采访。
而也在那样的坚持下,名字频频见报,颇觉存在感强。印象挺深的有几次:一个是呼吁救助曾经参加1998年抗洪抢险、荣立三等军功,后在深圳打工身患白血病的丹棱退伍军人江良智的报道,引起较大关注。市政府常务会间隙,时任市长的崔保华带头捐款,丹棱县精神文明办更是发文倡议全县各部门捐款,深圳特区报也与本地互动,使他及时获得了帮助,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一个是报道洪雅农民画家何笑勤为长江三峡工程捐赠31米巨幅长卷的事迹,被四川日报《天府周末》半版篇幅刊发;还有一个,是周末到仁寿县文宫镇松林湾采写的《即将消失的石鲁故居》,获得当年省副刊好新闻一等奖。偶尔遇到过去的同事或认识的人,谈起他们读过的自己的某些文章,心里也更开心了。
此后,因为工作需要,几番在编辑岗位和记者岗位轮换,再后来,更主动适应报社经营体制改革,进入广告中心上班。用玩笑话形容,是“条条蛇都咬人”——报社不容闲人。在几段经历中,对每个岗位都有深刻体会。比如编辑部值一版时,几乎每天都是夜班,得等待领导活动稿件到齐才能组版,能在11点前下班已经算早班,至于凌晨两三点下班,那是屡见不鲜的。更不论编辑有时要修改的文章,比自己完整写一篇还费时费力;至于广告中心的麻烦,是承担某方面的经营任务,完不成就要被处罚,所以得努力跑业务,我常对不懂经营的人解释,即使向父母要钱也要有理由啊,何况是面对精于盘算的甲方。
后来,报社搬迁到新区岷江二桥附近,有了自己的崭新办公楼,也开始实现现代化办公模式。我终于告别了手写历史,学会了熟练使用电脑打字;同事中有人买了奥拓小车,真是羡煞人!我也按揭了自己的房子,搬进了新家。
再后来,报社逐渐招聘来数十名大学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专业涉及中文、新闻、历史、计算机、美术等。人才队伍逐渐强大,报纸版数也越来越多。不过从报社跳槽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也比比皆是。来的来,去的去,日月如梭,我竟也成了奔5的人。每当站在六楼瞭望,俯视楼下各种品牌的车辆,环顾四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流声早晚不绝,而我的心却如这园子里的树木,常处于静态。我想,正是各种“难”和苦,才成全了工作和生活,这是年轻时不完整的憧憬中最易被忽略的。而我,选择了新闻事业,体会了她的酸甜苦辣,适应了她的脾性,就打算与之偕老了!
感恩有你,祝离开的人越来越成功,坚守的人越来越安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娜娜)12月26日,丹棱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何文华,副县长毛咏梅带队深入一线检查节前安全工作。县安监局、县教体局、县食药局、县工商质监局、县消防大队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检查。...
丹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丹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