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玉华:脱贫致富要大家“一起富”! 本报记者 毛馨怡 文/图

眉山日报 2017-11-18 07:32 大字

王玉华正在羊圈内喂羊。

“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在养羊、种茶叶和猕猴桃,我每年收入能有6、7万元。”11月16日,丹棱县张场镇岐山村4组的一个羊圈内,正在给羊喂食的村民王玉华开心地说。

今年46岁的王玉华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扶下,王玉华凭着自己的艰苦努力,不仅率先摘掉了“贫困帽”,还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2016年,他被评为村里的脱贫示范户。

改变家乡贫困 他辞职回家修路

1988年,正读初三的王玉华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实在拿不出钱付学费,只好辍学到丹棱县城打工,补贴家用。

“刚开始没技术、没学历,跑了好多工厂都没有合适的岗位。人的一生很长,如果遇到困难就放弃,那今后的路如何走?”王玉华说。

最终,王玉华在丹棱县齿轮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在厂里虚心学习,耐心请教,仅用半个月时间便学会了车做各种型号的齿轮,深得师傅和同事们的喜爱。

“村里交通非常落后,一条像样的土路都没有,乡亲们的思想观念陈旧,入不敷出,好多家庭连学费都交不起,日子过得太艰辛了。”王玉华说,自己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但乡亲们的艰难困苦让他十分揪心。

经历几年的打工时光,王玉华开始意识到打工只能解决温饱,怎么让自己脱贫致富进而让山里的乡亲们真正富裕起来,是值得自己深思的问题。1996年,王玉华所在的齿轮厂效益开始低下,这更坚定了他回乡的心。

要想富,先修路。主意打定后,王玉华便带领村里人开始修路,这一干就是3年。通组的毛坯路打通了,但因为山高,一旦下雨,路上十分泥泞,东西运不上山,山里的茶叶等农副产品也卖不出去。不满足于现状的王玉华又号召大家修水泥路,并通过村组干部向镇政府寻求支持。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村民们决定集资修路。王玉华向银行贷款1万元,凑齐了一家五口的集资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村里的水混路打通了。山里的茶叶、蔬菜价格随之上涨,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王玉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脱贫不忘乡亲 他带动村民进步

路通了,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王玉华又开始了新的思索。通过观察,他发现山里地广人稀,林场草料充足,适合养羊。于是,王玉华只身前往简阳,买回10只简阳大耳山羊开始散养。渐渐地,家里多了一些收入,但离“脱贫致富”还差得很远。

2014年,在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山羊养殖政策的激励下,王玉华修了一处配套有沼气、自来水的300多平方米的羊圈。酷爱学习的他买来有关肉羊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认真研读,并在养殖过程中仔细观察山羊的生活习性,遇到问题及时向畜牧专家讨教。不到半年,他便掌握了山羊养殖的一整套技术。慢慢地,在原有10只种羊基础上,王玉华家的羊发展到了100多只。同时,他还积极发展种植项目,种植茶叶和猕猴桃。如今,种养殖业都给他带来了满满的收益。

“现在我们全家发展了茶叶10多亩,猕猴桃8亩,肉羊养殖50多只,去年仅养羊收入就有4万多元。”王玉华笑着说,最让他骄傲的事,就是带动村民一起努力脱贫。

为了让更多的乡亲通过养羊致富,王玉华经常登门向周边养殖户传授技术,介绍收购商上门高价收购肉羊。在王玉华的带动下,岐山村肉羊存栏达1800只。为了帮助山区村民的茶叶卖上好价钱,王玉华经常用自己的三轮车把乡亲们的茶叶运到名山销售,他只收取数量极少的燃油费;为了让村里的高山优质猕猴桃为村民带来更大收益,王玉华组织村民加入丹棱县天然农庄总岗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确保种养殖户稳定增产增收……

就这样,靠着勤劳的双手,王玉华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村民一起进步。

面对家乡连绵的青山,苍翠的树林,清澈的湖水,王玉华畅想着,“我们还可以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山间无污染水源和林木连绵、鸟语花香的优美自然环境,建设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绿色农庄。”

展望未来,王玉华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专题研究推进 全力做好筹备

本报讯(记者彭林)11月14日,丹棱县委书记朱莉,县委副书记、县长黄秀航率队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水肥一体化技术高峰论坛筹备工作有序开展,并召开专题推进会,梳理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