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水城杨氏三杰

烟台日报 2021-01-25 09:30 大字

□蔡玉臻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蓬莱水城,是登州古港所在地,自古以来,既是中国北方的重要贸易口岸,又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到了现代,这座古城的三位杰出人物——杨振声、杨文衡、杨起父子,却也是十分值得一提的。

杨振声

杨振声,字金甫,笔名希声,1890年11月24日,出生在蓬莱水城一个地主家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英雄事迹和海滨的渔民生活,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烈的爱国心、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15年,杨振声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当时,新文化运动像春雷一样惊醒了青年人。受《新青年》影响,他心中萌生出“叛逆的种子”。1918年,他与进步同学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任编辑部主任。他连续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磨面的老王》等,直接反映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其突出特色是“极要描写民间疾苦”,愤怒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恶。在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中,杨振声是一位闯将。他和一位学生爬上卖国贼曹汝霖住宅的铁门,砸开铁锁,放进愤怒的学生。在火烧赵家楼的过程中,32名来不及撤走的学生被捕入狱。他作为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之一,与其他四名同学一起去警察总署交涉,与反动警察总监吴炳湘进行了针对性的斗争,被逮捕关押了一个星期。

1919年,杨振声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博士学位。1924年回到祖国,投身于教育事业,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岛大学校长。1933年,他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同时,他与沈从文合作编类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文系教授,后任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中文 系教授。1946年负责北京大学北迁筹备工作,并任教授。同年与沈从文、冯至合作编类《现代文录》,主编《经世日报·文艺副刊》。新中国成立后,他仍任教于北京大学,兼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1952年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当选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春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长春分社委员。1956年病逝于北京,终年66岁。临终,唯一的遗嘱是将其全部藏书(2379册)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

杨振声思想开明,热爱祖国,同情革命,始终保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九·一八”事变中,捐款数百元,支持学生南下请愿。担任青岛大学校长时,为维护教育独立,抵制国民党和军阀干预,于1932年辞去大学校长职务。1934年,杨振声受国民党委托,担任在英国举行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主持人,当得知古物展出后将用来换取军火时,便立即辞去主持人职务。建国前夕,国民政府为其送去到台湾的飞机票,他却一口回绝,坚持留下。

作为教育家,杨振声深知,要办好一所大学,师资力量非常重要。任青岛大学校长时,他效法老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各派“兼容并包”、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打破门户之见,广聘专家学者来校任职任教。他在办学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主张,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主张从严治校,建立各种健全的规章制度,使一切工作都有章可循。他十分注意发挥群体的智慧与作用,实行民主办学,深得师生的好评和欢迎。他注意突出办学的特色,对青岛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山东的文物文献等,做了细致的分析,提出增设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历史学、考古学和哲学等学系的设想。他认为文理两院关系极为密切,对“文理渗透”的重要意义有深刻认识,并注意在教育实践中加以体现。他特别重视办学质量,认为“学生在好而不在多”,主张实行淘汰制。学生平日学习都兢兢业业,刻苦用功。他在办学中极为重视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交流,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术水平,培养优秀人才。

杨振声不仅致力于教育事业,还创作了大量联系现实斗争的文学著述,发表了中、短篇小说20余部(篇)和散文、杂文、诗歌等50余篇(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传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称他是一位“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家”,将他的作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新潮派”,小说代表作选入《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小说集《玉君》,收入小说12篇。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振声选集》,收入他的文学作品56篇。1999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了《杨振声代表作》。

杨振声的次子杨文衡

杨振声的次子杨文衡,生于1911年。受父亲的影响,他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1931年进入国立青岛大学生物系学习,并于1935年考取公费出国留学资格,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研究生院攻读,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回国。

杨文衡是国内外知名的核桃专家。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对核桃栽培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核桃的起源、分类、形态解剖、生物生化、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完成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工作,论证了普通核桃起源于中国的观点,撰写了“二十年来核桃科研的进展”文献综述,为我国核桃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果品分类学》、《果树生理学》、《果树专业英语》等课程,六次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果树专业教材《果树栽培学》。他与孙云蔚教授共同主编的《现代科学集论》,在我国果树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晚年主持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工作,给山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山区开发创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86年,他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和保定市委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87年4月,他因病去世,《保定日报》于5月12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载了保定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关于向优秀知识分子、人民教师杨文衡同志学习》的评论员文章。

杨振声的三子杨起

杨振声的三子杨起,1919年5月17日生于蓬莱水城。1943年6月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多年从事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提出了中国煤多演化阶段多热源叠加变质理论和区域岩浆热变作用,开拓性地解决了我国部分“煤级偏高”的重大问题,阐明了中国煤种分带规律,对寻找急需煤种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他预测的赋存炼焦煤的地区已证实是有很大潜力的炼焦煤基地,对我国的煤田分布规律和含煤建造类型的研究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他首次确定以禹县为代表的华北晚古生代煤系沉积体系、聚煤模式,对我国聚煤规律的研究做了大量先导性工作。他负责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首先开设了“煤田地质学”和“中国煤田”课程,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煤田地质研究室并出任主任,为发展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煤地质学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煤地质学的奠基人。他开创的煤田地质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几千名煤田地质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大多已成为专家 、教授、高工等等,都是教学、科研、生产战线的骨干。

1953年,杨起加入了九三学社。在这个以“高智力集团”而著称的参政党之中,他以自己在科学研究事业上的不懈追求和对煤田地质学事业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年轻一代。

杨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学者,术有专攻,各有建树,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又都是著名的教育家,都具有献身事业、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作为杨氏父子三位先生故乡的蓬莱水城,应为此而骄傲,这也正好印证了山海名都人杰地灵之说。

新闻推荐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谢幕” 泸州市将出现5天连晴天气

本报讯(记者简放鹏)1月10日16时,市气象台发布连晴天气消息:预计1月11日到15日白天,泸州市各区县以多云到晴天气为主,最高气温将...

叙永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叙永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