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明月照古今
□ 孙雪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临了。
“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美好神话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人们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欢度七夕,鼓励追求爱情、追求幸福。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对“有情人”,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共同酿造着爱情的花蜜,为帮助乡亲脱贫而努力。
男的叫宋华,女的叫杨清会。杨清会是叙永县后山镇高楼村人,宋华是叙永县城人。宋华爱上了农家女的勤劳善良,不顾家人反对与杨清会结成了夫妻。杨清会的家乡贫穷,她初中毕业远走他乡打工,下过苦力,干过修建、做过餐饮,风餐露宿,尝尽艰辛。她辗转来到贵阳时,结识了在那里务工的宋华。宋华爱杨清会有一颗善良的心,爱她孝亲敬老、乐于助人的美德,这是他们爱情的基石。婚后,他们用打工积攒的钱在贵阳开了一家餐厅,赚了一些钱。
可是游子在外,谁不思念家乡?随着他们的一儿一女降生,杨清会产生了返乡的念头。她丢不下家中九十高龄的父亲,忘不了母亲过世没能陪在身边的遗憾。她想回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想看到家乡的伙伴“有情人都成眷属”。宋华很理解爱人的心思,爱人有此想法他自然支持,但要舍下“日进斗金”经营多年的餐厅,决心实属难下。他想到了很多,也想到了自己的父辈和哥姐们,知道家乡还有许多“牛郎织女”因贫穷而不能相守。回乡创业可以帮助乡亲摆脱穷困,让更多有情人相守在一起。宋华与杨清会一起回到了高楼村,在大山里办起了牛场,当起了“牛倌”。因为没有养牛的经验和对国家环保政策不了解,这个投资项目很快亮起“红灯”,40多万元辛苦积攒的资金打了水漂。
宋华没有埋怨,杨清会更是感激丈夫的理解。夫妻俩打定主意出去学习,“从头来过,不信就搞不出名堂来!”杨清会远赴南京农业大学培训学习,宋华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在网络上学习和寻找新项目。在农技站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在市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中,宋华和杨清会决定成立“绿享农业专合社”,带领乡亲们一起稻田养鳅、养鱼。他们又拿出50多万元积蓄,流转了150亩稻田,搞起“稻鱼共生、稻鳅共生”的综合种植养殖。这个项目不光绿色环保,泥鳅、淡水鱼肉质好,而且有利于土壤改良和提高水稻品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再用化肥、农药,仅喂养泥鳅、淡水鱼的米糠、昆虫、蚯蚓、微生物等都能增加有机肥效,对农业发展、土地匮乏、劳力短缺的叙永山区非常适合。
宋华说,“绿享专合社”是他和杨清会爱情的见证,是他俩结合的初心。他当初看上杨清会,就是因她善良、乐于助人。共同的理想让他们相亲相爱并相知,回乡当田间地头“经理人”,带领乡亲们脱贫是他俩共同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如今,夫妻俩正忙着申请专合社注册“绿享”商标,让所产的稻米、泥鳅、淡水鱼有自己的品牌。高楼村五组贫困户肖朝祥说:“我每天在专合社务工有120元工资,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一年算下来也有好几万元。明年,专合社还会把土地折成股金增加大伙的收入。大家跟着他们夫妻俩干,心里踏实。”
这是宋华和杨清会的爱情故事,没有传奇和神话,只有实干和打拼,与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故事一样动人,一样坚贞与矢志不渝。
新闻推荐
8月14日,在叙永县龙凤镇凉伞坡村的千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小型全自动或半自动收割机穿梭田间,金灿灿的稻田里到处是村民...
叙永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叙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