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十三五”时期 易地扶贫搬迁共安置7.8万人 提前两年完成任务
本报讯(记者 罗森波)近日,记者从泸州市以工代赈办公室获悉,在2018年年底,泸州市就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搬迁入住、拆旧复垦“3个100%”,共建成安置住房19269套、安置77993人,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提前两年完成任务,得益于泸州市创新建立了‘五统一’模式,统筹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中的资金、土地、建设、管理和增收等问题。”据泸州市以工代赈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五统一”模式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方案设计、统一建设管理、统一要素保障、统一档案管理。在统一规划布局上,泸州市重点依托县城、集镇、中心村、产业基地、园区、景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梯度安置,建设了南部赤水河特色果业与乌蒙新村相结合扶贫搬迁安置区、中部丹霞地貌旅游带扶贫搬迁安置区、东部沿江粮经复合产业扶贫搬迁安置区与北部家庭农庄扶贫搬迁安置区“四大片区”。在统一方案设计上,山区安置房以乌蒙新村建设为核心,分别融入苗族、彝族住房特色,体现“土瓦坡面原生态,砖石结合依山建”风格;丘陵地区以农旅结合为着眼,体现“坡顶黛瓦穿斗墙,回廊院落花格窗”风格;坝区以家庭农庄为载体,体现“青瓦白墙小庭院,院坝开敞套菜园”风格。
叙永县江门镇把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实现了搬迁安置与产城融合发展。该安置点紧挨江门场镇,位于江门古寨和隆纳高速公路江北收费站一侧,其利用地处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的优势,依托商贸街区、精品景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让搬迁群众搬出大山,逐步融入城镇,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在2017年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该安置点沙盘模型被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唯一的典型代表展出。
上述负责人说,如果把易地扶贫搬迁比作一篇民生文章,让贫困户搬出大山,是“前半篇文章”,让他们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则是“后半篇文章”。为了写好“佳作”,泸州产业扶持和就业促进“双管齐下”,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泸州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落实主导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兴建产业园区,带动贫困户脱贫发展。按照“主导产业+一户一策”模式,发展荔枝、龙眼、真龙柚、猕猴桃、冰脆李、甜橙、高粱、丫杈猪等地方特色产业,确保每户至少和一个脱贫产业规划相关联。依托旅游景区,成功打造了黄荆金鱼溪、水尾黄金榜、尧坝驿等农旅、文旅融合示范安置点,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加工制造、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园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产业园361个,投资33.1亿元,可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0126个。
泸州市依托尧坝古镇景区,按照“扶贫+文化+旅游”的易地扶贫搬迁理念,建设了文旅扶贫产业项目——尧坝驿,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54人,尧坝驿开街后,成为“网红景点”,游客络绎不绝,住在这里的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以前,喻利银住在尧坝镇仙顶村山上的土墙老屋里,为了照顾患病妻子,没有外出务工,只靠种地为生,下山赶场走路来回要3个多小时。从山上的烂草房搬进这个安置点后,喻利银住得舒心不说,还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当上了尧坝驿的保安,每天穿上古代捕快服巡逻,经常被游客拉着合影。
泸州市还加大就业促进力度,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创造条件。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理念,重点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大力招引企业、泸州籍在外成功人士等开办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泸州已经建成高乐皮具扶贫车间、郎酒集团扶贫车间等5个县级扶贫车间和100多个镇村级扶贫车间。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正在加快建设的川南城际铁路,建成后将连接现有的成渝高铁,实现泸州至成都、重庆的高铁转换。与此同时,渝昆高铁四...
叙永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叙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