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实验室

泸州日报 2020-01-20 09:31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婷

竹林里,蘑菇乘着夜色积蓄力量肆无忌惮地生长着,撑着小伞挨着钻出头,一大片、又一大片,林间的空地上、草丛里、朽木中,冲出老高一截。“嘿,蘑菇!”邬高林下菌产业园采菇工人的一声惊呼,打破了清晨林子里的寂静。采、摘、捡,采菇工人忙忙碌碌一上午,背篓里装满了新鲜的蘑菇,伴随着蘑菇散发的清香,大家满载而归。

邬高林下菌产业园位于叙永县水尾镇水星村3组,产业园利用林下种植了2000多亩菌类,有竹荪、松茸、羊肚菌等17个食用菌品种。为了让更多蘑菇适宜林下种植,产业园负责人邬高兰建立了一个实验室,自制配方探索“种”菌之路。

大山深处种蘑菇

2011年前,邬高兰在龙马潭区开了一家酿酒厂,后因厂房拆迁,邬高兰便想用自己的双手,带动家乡水尾镇经济发展,带动家乡人致富。

前些年,邬高兰尝试过种植苦笋、竹荪、药材……啥都想尝试。2014年,川农大教授蒋素容给镇上送来了蘑菇种植技术。邬高兰到场听课,课后便向蒋素容拜师学艺。

邬高兰文化水平不高,在蒋素容的带领下到川农大学习,学会了基本的培养菌种技术。在朋友的引荐下,她又到西南大学学习菌类种植、灭菌等关键技术。

学成归来后,邬高兰有了一张蓝图:要建一栋楼,楼上是实验室,楼下是包装车间。她投入300万元,将想法变成了现实。

蘑菇长在竹林下

在实验室里,技术人员只有邬高兰一人,她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分离孢子培育孢子、消灭病菌……她掌握着核心技术。

2014年下半年,邬高兰按照规范流程制菌种,15天内菌丝发育良好,一个月菌丝就走满了,第一批蘑菇制种成功。邬高兰非常开心,她把大部分菌包送给亲朋好友分享收获的喜悦。第二批制种,邬高兰却遭遇蘑菇菌种克星、有蘑菇“癌症”之称的——白霉。第二次制种全军覆没。

“难题出来了,我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消灭白霉。”邬高兰到处打电话咨询治白霉的方法。蒋素容建议邬高兰停止继续培育菌种,3年后再进行培育,让蘑菇种植基地周边空气自然净化。不服输的邬高兰自己配药,不断试验灭菌。最终,奇迹发生,白霉被邬高兰制住了!她重拾信心,又鼓起劲接着干。

种蘑菇,一般都是在大棚里、室内,邬高兰看到大片的竹林,萌发了林下种植的想法。“为何不让蘑菇在大自然里自然生长呢?”邬高兰开始摸索、培育适宜林下种植的蘑菇品种。“林下种植最关键的是菌种的选择,不同品种适应不同的季节,按季节种植。我培育和改良了适合当地地理气候、温度的菌种。”

第一年邬高兰在林下试种约10亩蘑菇,第二年种植50亩。

随后,100亩、200亩、500亩、1000亩,邬高兰林下种蘑菇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已达到2000亩,亩产量1500至2500公斤,年产量达1000吨。去年销售额800多万元,净利润达300万元。

吸纳农户助增收

林下蘑菇种植初显成效,邬高兰没有忘记当年的承诺。

邬高林下菌产业园吸纳当地村民务工,采收种植季园区约有50人务工,闲时20人,贫困户约占一半,工人月薪最高达3000元。水尾镇回龙村4组村民张天群每天在工厂里贴商标、采蘑菇,每月能挣约2000元。“在厂里务工有收入,不用肩挑背扛,比务农强。”张天群说。

邬高兰还出售菌包给当地村民种植,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待蘑菇成熟后,按保底价回收。蘑菇生长周期一般为3个月,成熟期的蘑菇能持续采收半年。“一般蘑菇回收价不低于2元,竹荪回收价不低于10元,每亩净利润4000元左右。种下去不用过多管理,就等着出蘑。”邬高兰说。水尾镇水星村6组村民万学银在邬高兰的影响下种蘑菇自产自销,拓宽了致富门路。

随着种植规模逐渐扩大,邬高兰在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开始制作蘑菇礼盒、加工干蘑菇。如今,邬高兰的林下蘑菇已销往浙江、南京、上海、福建、辽宁等地。

邬高兰还制定了5年规划,打算将蘑菇产业庄园式发展,既有生产、销售,又能观赏、采摘。

新闻推荐

叙永县:以“四大百亿”产业引领经济突破发展

叙永县龙凤镇的郎酒玻瓶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给玻瓶贴标签。苏忠国摄叙永产城大道。苏忠国摄边城叙永县城全景。王成林摄□...

叙永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叙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