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我们该如何养老系列报道之情感故事1 拿什么打败老年人的孤独? 子女和亲朋要多陪伴老人、尊重老人

川江都市报 2019-10-31 10:57 大字

胡婆婆、刘婆婆、李婆婆在一起弹琴唱歌娱乐

俗话说,“鸟怕落单,人怕孤独”。对于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和丧偶的人来说,孤独感是他们常常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何让老人不再孤单?专家建议,子女和亲朋好友要多陪伴老人,常回家看看,或者接老人和子女一起住,或者送到老年公寓和其他老人一起居住;要尊重老年人,不要嫌弃他们,这样可以缓解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健康精彩。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明霞 摄影报道

“一个人呆着爱想从前,大家一起就不会想那么多”

肖婆婆已经77岁了,老伴去世之后,她一个人居住了近十年时间。

上午买菜,中午将晚上的饭也做好,下午出去溜达到四五点左右回来,就不再出门。“回到家,关上门,就一个人。”肖婆婆曾有过两段婚姻,但是因为生病,一直没有生育,老伴去世之后,就剩下她一个人,虽然社区安排有人照应,但肖婆婆并不愿太麻烦别人。

和很多老人一样,肖婆婆也患有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还曾发过脑梗。“最怕晚上发病,无人发现。”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在生病时达到了顶峰,随之而来的恐惧感,也让肖婆婆绷紧了神经,“心情紧张,血压也高。”

随着年岁渐高,去年5月,肖婆婆住进了泸州市社会福利院。

“到了这边(福利院),血压稳定多了。”肖婆婆说,到了福利院之后,因为院里就有医护人员,不用再担心生病时无人发现,心情放松多了。

住进福利院后,肖婆婆的继子会不时送一些吃食过来,“山药炖鸭子汤、烧白,还有我喜欢的卤牛肉。”老人如数家珍,看得出来,很是高兴。除了送吃的,继子有时也会接肖婆婆出去耍,“他们想得很周到。”

人生难得老来伴,提起去世的老伴,肖婆婆哭了,“在的时候觉得有这不好那不好,不在了想起的就全是他的好。”

胡婆婆、刘婆婆、李婆婆,三个年龄加起来超过250岁,曾是市区某中学的老同事,如今又在泸州市福利院里做起了邻居。

“一个人守屋不安逸,现在我们随时可以串串门,大家一起耍,开开玩笑,热闹。”三位婆婆的老伴都已经去世,之后或是和儿女住一起、或是一人独居,但是孤独感始终都在。

三位婆婆中,李婆婆最为年长,在三人中最早到福利院养老,“住的单间,觉得很不错,儿女也比较放心,她们(刘婆婆和胡婆婆)后来就跟着来了。”

三位婆婆中,胡婆婆最为活跃,喜欢音乐,如今居住的小屋里就摆着从家中搬过来的电子钢琴;会用微信,还会用手机制作电子相册。胡婆婆的女儿就在福利院街对面的某小区,会不时过来给她洗洗大件衣物什么的。

三位老人是老同事,也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无话不说,娱乐时也在一起,比如唱歌、打大贰。

“一个人呆着爱想从前,大家一起就不会想那么多,心态上更加快乐。”按胡婆婆的话说,三位婆婆是“四无”老人,“无牵无挂,无忧无虑。”

今年国庆节,三位老人还积极参加了福利院的庆祝表演活动,通过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祝福。老人们说:“新中国的下一个十年庆,我们不一定还在,所以很珍惜70周年这个大庆,趁着还能动,也向祖国表表心意。”

如今,老人们还想着趁着身体还算硬朗,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胡婆婆想去看看港珠澳大桥,李婆婆则计划着去一趟西双版纳。

“看我的人少,但我并不孤独”

95岁的陈爷爷耳朵不大好,髋关节受过伤,行动也有些不便。老伴去世后,陈爷爷独居了三四年,后来也住进了泸州市社会福利院。

陈爷爷有一儿一女,都在成都安家。陈爷爷是合江人,后在叙永工作安家,在泸州城里的亲朋好友少,除了女儿,少有人来看他。但他说:“看我的人少,但我并不孤独。”

陈爷爷的儿子已经72岁,儿媳患病,需要照顾,一个孙子也远在北京工作,但是女儿每个月会来看他一次。虽然因为路途不算近且都是当天来回,女儿每次来往往也只能聊上十几分钟,老人还是很高兴。

除了儿女,福利院工作人员是陈爷爷接触最多的人,住在院里这些年,彼此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陈爷爷所在的护理三科科长石玉芳出差几天回来后,陈老伯拉着她的手说想她得很。石玉芳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陈老伯说没事,就是想你了,看到你我就高兴,你就像我的女儿一样。

泸州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刘世英告诉记者,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中,以高龄丧偶老人居多,很多老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归属感,需要家人和养老从业人员发自内心地尊重她们,爱护她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其实很多老人很容易知足和满足,他们最喜欢有人能陪伴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孤独感是老人最常见的问题

老来最怕是孤独。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梁雪梅告诉记者,孤独感强烈是老人最常见的问题,“子女外出工作,自己周围的同龄人越少,老人越会有强烈的孤独感。”

孤独感会产生无价值感。老人因为退休在家,孙子孙女大了也不需要自己看管了,因此会有强烈的无价值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老了,没用了,唉”。

无价值感和孤独感又会让老人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腿脚不灵便了,耳聋眼花了,不受年轻人待见了等等。

除此之外,脾气怪和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很多老人常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一些老人会对周围人要求苛刻,挑剔,刻薄尖酸,让周围邻居乃至儿女避而远之,其实自己内心无比孤独;许多老年人经常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走了”挂在嘴边,其实是对死亡的恐惧。

梁雪梅建议,子女和亲朋好友要多陪伴老人,或者接老人和子女一起住,或者送到老年公寓和其他老人一起居住,尊重老年人,不要嫌弃老年人等等,都会缓解上述问题。

陪伴是“打败”孤独的最好方式

人生难得老来伴,但是总有一个人会先走,对于许多老人来说,如何度过老伴去世之后的时光,也很关键。

虽然丈夫已经去世多年,肖婆婆回忆起往昔,仍是忍不住掉下眼泪;胡婆婆、刘婆婆、李婆婆聚在一起,多不提从前,就怕一个人多想;陈爷爷做好了去世之后和老伴合葬的准备。

梁雪梅告诉记者,丧偶的老人,一般会经历否认、麻木或生气、悲痛欲绝、自责、接受等几个阶段,如果老人迟迟不能从丧偶痛苦中走出来,就需要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给予专业帮助。

对于遭遇丧偶的老人,子女和亲朋好友要给予足够陪伴;子女可以和父亲或者母亲一起拿出过世老人的照片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一起回顾当时温暖的瞬间,会缓解丧偶老人的情绪;可以带老人外出走亲戚,旅游,看电影,做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等等,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可以让老人换一下居住环境,或者给老人找一个新的老伴,转变生活模式,可能会让老人过上新的生活,生活得更幸福。

新闻推荐

国网泸州供电公司 聚焦用电服务提升 助力深化主题教育

■张跃郑重本报记者蔺艳霜摄影报道10月以来,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

叙永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叙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