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璀璨落幕 传承+创新 多彩非遗节有活力更具魅力
“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10月17日至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在全省各地掀起一股热浪,除了设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以下简称“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的主会场外,绵阳市、阿坝州、凉山州等10个市(州)和成都的18个县(市、区)也举办了主题分会场。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非遗节还首次设立了高校分会场——四川大学分会场和四川师范大学分会场。高校分会场的设立,代表高校青年学子正式介入这一国家非遗品牌活动。
来自8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开展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各类活动540余场。本届非遗节从规模到内容的丰富性,都创下历届之最。
多姿多彩的欢乐海洋
10月17日,非遗节开幕式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来自国内外的40余支队伍,浓情演绎“世界风、中国韵、天府情”。
秋阳杲杲。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的花田里,七色花竞相绽放,各个展馆里,多姿多彩的非遗展品各显魅力。纺织、印染、雕刻、制陶、乐器、歌舞、特产、美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展、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展、“非遗传承·四川实践”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国际传统手工艺展、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非遗动漫沉浸体验展、非遗美食技艺主题展……在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的展区内,共聚集了42个国家的910余个非遗项目,吸引到大量观众。“好看,好玩,好吃!”不少观众表示大开眼界,对这趟有趣的非遗之旅很是满意。
乡村振兴的非遗力量
开幕当天正值全国第六个扶贫日,本届非遗节首次推出的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展,全面展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非遗力量,这也是本届非遗节的一大特点。
作为本届非遗节规模最大的展厅,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展以展示全国“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的县(市、区)所采取的“非遗+扶贫”工作路径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为主。甘肃、江西、广西、贵州、西藏等省(区)均设有专门的展位。
在贵州省松桃苗绣展位,漂亮的苗绣小物件让人爱不释手。26岁的苗族姑娘石维仙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常常看到妈妈和外婆绣花,自己在5年前进入这家专事松桃苗绣的公司,正式学习这项技艺。“公司帮助不少贫困户增收,比如教一些残疾人以及在家带孩子没有收入的妇女绣花,教会以后再给她们一些订单,收购她们的产品”,石维仙说,刚开始学的时候,手经常被针扎出血,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我本身就是苗族人,要把我们苗族的好东西继承下去!”
记者在现场还了解到,近两年来,甘肃省建设各级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个,吸纳就业4761人,累计组织培训381期,培训人数9738人次;江西赣州市大余南安板鸭制作技艺项目的“企业+基地+贫困户”脱贫模式、上饶市夏布企业“公司+农户”模式,带动3000余户农民从事生产加工,每年增收7000万元。
非遗传承的四川实践
设在四川非遗馆内的“非遗传承·四川实践”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是本届非遗节重点活动之一。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理念,展馆中设置了非遗舞乐、非遗创享、非遗彩卷、非遗工坊及非遗之旅等五大主题展区。
“这次展览全面展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创新、创造成果。比如其中的‘非遗创享’成果展,宣传‘非遗+扶贫’工作的典型经验,宣传非遗扶贫带头人的生动故事,展示扶贫成果。”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琳告诉记者,本次四川非遗展突破了传统展陈表现形式,体现非遗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
“这些都是用天然植物染料上的色。这个用的是板蓝根,那个用的是核桃皮,还有苦丁茶、栀子花……”在非遗工坊展区,来自宜宾市叙永县的马红芬和张开丽,指着桌子上色彩各异的围巾和造型独特的手包、口红盒等,耐心地向游客介绍她们亲手做的蜡染和扎染产品。四川雕塑艺术院范文教授站在一旁,眼露欣慰。“范教授的母亲钟茂兰和父亲范朴都是四川省知名的美术专家,他们手把手教给我们很多。”马红芬告诉记者。据了解,文化和旅游厅(原文化厅)是叙永县的对口帮扶单位,在了解到叙永县的扎染、蜡染、苗绣优势后,委托范文教授负责具体实施叙永县“扎染扶贫”项目。目前,该项目的参与学员已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170人。
北川县政协委员、北川县工商联副主席张卫延向记者介绍,此次他们利用大数据,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非遗作品的保护与利用
“时代共振”“传统共生”“合作共创”“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是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中的四大主题展区。展览以“非遗授权价值链”为主线,展示目前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型保护、利用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在该展厅推出了主题展陈。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成立于2013年,是全国第一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二级学院。该校非遗学院大二学生周馨怡以志愿者身份在现场为观众服务,她兴奋地跟同伴说:“今天上午准备的展品都被抢购空了,下午得赶紧补充。”她所说的展品均是由该校学生制作的手工作品。
在展厅一隅,还搭起了非遗创新会客厅。作为受邀主持会客厅的嘉宾之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高级住宅设计师冯珍对记者说:“作为设计师,我们平常接触客户的机会很多,了解消费者心理,对市场需求有更深的认识。而非遗传承人更多地是面对自己的作品,长期沉浸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对如何将作品转化为商品,缺乏概念和行动。但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这时候,通过我们与这些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对话沟通,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客户需求,激发其创作灵感,创新产品、贴合市场,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来的文化符号,正是通过创意设计与艺术授权,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换,由此也推动了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
□本报记者 唐召怡
□本报记者 张聪 唐召怡 摄
新闻推荐
(实习记者戴广伟)10月10日,区委第三巡察组到分水镇召开巡察反馈会。根据区委巡察工作统一部署,2019年7月5日至8月9日,区委第三...
叙永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叙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