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古场镇系列之城南 “花园”烟云(四)
◎ 陈鑫明
泸州园林建设历史久远。据地方文史记载,秦汉时设驿馆而馆内园林生,川滇、川黔古道的栈口、铺、驿站的设置,朝廷官员的食宿、转车、换船,筹措水路陆路中的粮秣、食品、花销、中转各地贡品、赋税、珍奇进京,安排西南边以及南丝绸之路前来的巨商、学子,均下榻于驿馆内。所以,从秦汉到唐宋,朝廷户部、礼部、工部,对驿馆园林建设十分重视。
北宋时期,朝廷批准泸州立草市67处,以茶马、盐马互市。南宋时期,泸南边贸繁荣,水陆运输繁忙。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驿馆旁的罗桥上建南定楼,成为泸州北大门的标志性建筑。乾道八年(1172年)又建泸江亭大酒楼,成为长江上游第一流的花园式建筑。之后,依江岸又建起皇华馆、通津馆、留春馆、骑鲸馆四大别墅园林。两楼、四酒家从建筑风格上,注重人造景观、园林绿化,景色清幽、花香鸟语,为使臣、商家提供优雅的住宿环境,也为城市的商贸环境创造了条件。所以,城下有“万户赤酒流霞”,城外有“荔枝林下人家”的美谈。
铜店街位于南城下平远路至长江边,街长220米,有门牌1至60号。与铜店街相邻的是铅店街,中平远路至澄溪口长江边,街长约170米,有门牌1至71号,过去是青石板街,今为水泥、三合土路面。
这两条古老的街道,早在清乾隆年间(即公元1736年—1975年),为朝庭铸钱币、造军火,铜器的转运码头。从贵州运来的铅,云南运来的铜,通过水路由永宁河运载而来,陆路经雪山关进四川,必经泸州长江黄金水道运往京城。泸州成为长江上游的水上门户,西南乃至缅甸的矿产、大量的铜锭、铅锭经泸州转口。据矿产志记载,仅云南一处,每年解运八起铜铅计600多万斤,泸州成了朝庭铜、铅集中待运的堆放码头。当时称“京铜”铸产地,厂名、重量,以竹篓装运,由产地经川滇、川黔山道到永宁(今叙永县永宁河),船运至泸州,然后由长江大船运往重庆、万州、宜昌到汉口交卸,再辗转至京沪抗大运河转运北京,沿途都有督员和士兵护送。
由于铜运和铅运的频繁,促进了泸州这个中转码头的繁荣,以及大小河航运的兴旺,也刺激了铜器、铅器、锡器打造业的繁盛。因京铜堆放在铜码头,这条街取名“铜店街”;而铅锭堆放在澄溪口码头,这条街取名“铅店街”。两条古街,铜店、铅店林立,茶旅社生意兴隆,饮食行业兴旺。
青藏高原的工匠将打造的铜件、铜制品运回康巴区域,再运到四川,也运到泸州;换成钱后,在铜码头购回铜锭原路返回。这样年复一年,使泸州到成都至川康线的经济贸易活跃起来。
后来,由于川康、川渝交通条件的改善,公路干线的贯通,空运的兴起,铁路运输的加快,逐渐替代了大小河的货运。泸州铜店街与铅店街不再是“京铜”的集散地和河运码头了,但迄今为止,两条街名依旧。如今的铜店街头,连通滨江路步行街,铅店街口、澄溪口码头也改建为休闲广场,广场上一年四季芳草如茵,花团锦簇,人流如织。
传统的花园、中西式合璧的建筑群落,扎堆城南,其根源和历史背景,值得后人去细细研究。(完)
新闻推荐
数看■天府早报记者冷宏伟新中国成立7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硕果累累的70年。9月2日下午,由省政府新闻办举办...
叙永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叙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