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清香不点燃 一份文稿寄哀思 清明节扫墓,农村习俗在悄悄改变

川江都市报 2019-04-09 15:47 大字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清明节三天假期,不少泸州市民都回到老家扫墓,祭奠先祖、寄托哀思。

如今的清明节,已被赋予了一种新意:祭祀先祖要讲文明、摒陋习、树新风,真正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清明时节更加“清明”。

回乡扫墓,不烧纸钱改献鲜花

“父亲去世近10年了,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来祭扫墓地。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祭奠,更多是寄托我们对父亲的思念。”在叙永县摩尼镇旗燕村,川江都市报记者遇到了从成都回乡扫墓的曾涛。

几支清香、几束菊花,一份寄托着儿女们对父亲思念之情的文稿,外加一把从村里亲戚家借来的镰刀,这就是曾涛回乡扫墓的所有“装备 ”。

“与往年不一样,今年回家扫墓准备的东西少了很多。”曾涛说,往年回乡扫墓,“动静”还是闹得挺大,“几挂鞭炮、香蜡纸钱一样不能少,往往是人走了,墓前还烟雾缭绕。”

今年回到老家,侄儿们陪着曾涛一起来到其父亲的墓前。曾涛拿出镰刀,先将坟墓周围的杂草割干净,然后取出从城里带来的菊花,三鞠躬跪拜之后,把菊花放到墓前,再插上三支清香。为了不造成火灾安全隐患,清香并没有点燃。

做完这一切,曾涛又拿出随身带来的一份文稿,庄重地念了起来。大体意思是表达子女们对逝去父亲的怀念,告诉父亲儿女们目前的状况。念完之后,他又把文稿轻轻地放进坟墓的石头缝里,期望父亲在天之灵能够看见。

曾涛告诉记者,往年回老家扫墓,免不了要放一阵鞭炮,烧一大堆纸钱。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要是把山上的杂草引燃了咋办?这样的后果,相信先辈们在地下也不会答应的。”

避免火灾,农村兴起文明祭扫

农村的墓地大多集中在一片山上,由于山上常年人迹罕至,坟墓都掩映在草丛中。按照农村当地风俗,每年清明节都要给逝去的先辈们“挂坟飘”,而在进行这个仪式之前,往往要先焚香、烧纸钱、放鞭炮等等。

清明节扫墓的方式在改变,不仅仅是从城里回乡的人,就连当地群众也在逐渐接受文明祭扫的方式。

同样在旗燕村,今年60多岁的杨某在为老人扫墓时也不再烧纸钱了,最多也就是点上一炷香,在坟头挂起一束“坟飘”。他说:“春天风大,山上草木干燥,这两年烧纸引起的火灾多,想起都害怕。所以,就不再像以往那样烧纸钱、放鞭炮了。”

据摩尼镇副镇长曾富波介绍,前些年,由于清明节上坟而引起的火灾频发,这两年,当地政府在清明节期间都非常重视防火安全宣传,除了落实到村到社到户,大力倡导绿色祭祀,还指定相关人员在这段时间内加强巡查,严防野外用火。

《水污染防治法》应知应会

二、问:《水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新闻推荐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叙永县首个乡贤联谊会成立

本报讯(苏忠国记者张婷)近日,叙永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以下简称乡贤联谊会)成立大会召开,乡贤联谊会正式成立。据了...

叙永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叙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