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现实中“活”起来

川江都市报 2018-12-17 16:24 大字

◎ 汤骏

扎染、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现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叙永县摩尼镇手工扎染、蜡染扶贫车间正式揭牌。(《川江都市报》2018年12月10日05版报道)

众所周知,“非遗”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既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更是历史和社会的最佳见证。特别是一些散落在民间的刺绣、杂技、手工艺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让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近年来,泸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积极探索使非遗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方法和路径。

创新传承方式,无疑是非遗传承的一条新路径。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今不少的非遗文化已面临“绝境”。但必须反思的一点是,对于非遗传承,坚守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技艺固然重要。但坚守传统并不意味固步自封,保护传统技艺并不是说一成不变,而是应该让非遗多融入社会,进入市场,更多的与现实进行“对话”。

此次叙永县摩尼镇手工扎染、蜡染扶贫车间的正式揭牌,就是对非遗传承形式的一次很好的探索。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非遗合作社,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解决生计问题,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最有效的是,让非遗传承与市场进行了对接,真正地“活”了起来。

当然,如何“活”得更有持续性,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方式。比如通过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领办非遗合作社,用时下主流的网络思维,去打造一些非遗品牌;甚至可以成立跨区域性的同类非遗合作社,借地域之间共同的文化基,合力去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围绕一个“活”字,沿着这种所谓“非遗生产性”的思路,在专业合作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再寻求更宽广的生存空间,这势必会对非遗的传承发展起到更多实效作用。

新闻推荐

分水村救援·追踪 所有失联者均被找到 已开展事故原因调查

救援现场◎川江都市报记者曾刚本报讯截至昨日14:08,叙永县分水镇山体滑坡最后一名失联人员遗体被找到。经确认,正是此前通报...

叙永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叙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