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年国庆

成都商报 2018-09-29 01:03 大字

即将迎来国庆大假,相信有不少朋友已经制定了完美的度假计划:有的准备出门旅游,到各个景点,吃当地美食,看人山人海;有的决定在家陪陪家人,和父母亲朋谈天说地,共享天伦;有人安排好了休息和学习,补补忙于工作欠下的瞌睡,读几本书、追几部剧……相信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总有闪光的片段常留在了“大周末”读者们的心中,他们将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国庆跃然纸上,与“个人史记”的读者共享。

1964

我参加了近四千人参与的《东方红》演出

许多人一定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轰动全国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吧?脍炙人口的《情深谊长》《南泥湾》《赞歌》等优秀歌曲,至今仍在流传。

那还是1964年我在北京铁道学院读书时的事。7月的一天,我被通知去开一个重要的会,得到通知的几个同学都猜不出是关于什么的。开会那天,德高望重的老院长戴着老花眼镜,严肃认真地说: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交给在座的60名同学。由在京的文艺团体、部队文工团、工厂、高等院校、中、小学共3600多名专业、业余演员,将参加大型歌舞《东方红》的演出。他强调,参加此次演出意义重大,这不是一般的唱歌跳舞。

我们60名同学,来自不同的系和年级,有近半数同学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演出,还有少数人识谱都比较困难。训练是分散进行的,每个同学发一本《东方红歌曲集》,教官每周来两、三次,其余时间就由我们自行练习。

除上课外,我们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排练上。要在两、三个月内全部熟练,并按四个声部背唱33首歌曲,同时还要完成800人的合排任务,对我们这些业余的合唱队员来说,确实不容易,在“一帮一,一对红”的带动下,才没有一个同学掉队。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排练,当年的9月30日晚上我们正式演出了。那天下午4点多钟,我们就从学校乘着大卡车出发,一路上兴高采烈,不知谁起了个头“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歌声一起,大家整齐有力地跟着唱了起来。

一到大会堂,我们合唱队分别在几个大厅化妆,静静等待。7点15分,我们排成两路纵队从左右两侧准备登台,走廊里只有两个舞台监督人员用手旗指挥,800人入场只听见轻轻的脚步声。我站在舞台右侧合唱台的第四排中间,算是个幸运的位置,因为合唱台是弧形的,所以站在这个位置的我,能看见舞台上的朗诵人员和舞蹈表演,唱起歌来也就更带劲儿。

从序曲《东方红》、第一场《东方的曙光》、第二场《星火燎原》……一直唱到第八场《世界在前进》,当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全场灯火通明,三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了。气势磅礴的乐章,激动人心的朗诵,使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此后半年,我们连续演出40余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那时候见个歌唱家不容易,参加《东方红》演出却场场都能见到,还能在一张桌上吃饭。像郭兰英、马玉涛、王昆、贾世俊、寇家伦等一流歌唱家都很朴实,卸妆下来穿着朴素,平易近人。那时的我们,咋没想到请歌唱家签字留念喃?

我记得每次演出,下午就要乘车去大会堂,这样就会缺席下午的两节课。那时候同学之间很团结,班上的同学帮我们抄好笔记,演出回来自己挤时间补上,没有哪个同学因为参加《东方红》而耽误了学习,反而更加努力勤奋,期末考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965年的夏天,我和其他28名同学又荣幸地参加了《东方红》的电影拍摄。拍电影仍在大会堂演出厅的舞台上,同步录音,要制作黑白、彩色两种拷贝,还要录唱片,都必须一次完成。为了保证效果,合唱队的每个女同志还领到了专门制作了紫红色长裙。

那年暑假,我们都没有回家,却过得很有意义,现在想起仍觉值得。五十多年过去了,每个参加演出的同志的纪念品——1.5厘米长、0.5厘米宽,正面是金色天安门图案,背面刻有“毛主席万岁”字样的小小纪念章和一张红色封面的东方红演出节目单,我一直珍藏。

(宋宪龄)

1978

我吃到了世间无比的板栗烧鸡

1978年,我刚参加工作,所属的四川化工地质队扎营川南边陲叙永勘探硫铁矿。我是钻工,我们钻探机场驻扎在勘区最高处的老鸹山上,员工分散寄住在山顶的老乡家里。

山区勘探不轻松,吃顿饭也不容易。钻探机场三十来人,有伙食团。由于是计划供应,肉几天才能吃一回。每回肉从山下背上来,厨师作成菜后按人头均分,每人一份,谁也别想多吃一口。肉瘾来了咋办?下班后钻山沟捉蛇抓蛙,休班走几十里进城找馆子,都是解馋之计。还有一种常用的办法——几人合伙拿积攒的粮票跟山里老乡换鸡换鸭,自己动手,滋补肠胃。

山上钻探打孔,开钻后钻机昼夜不停,节假日照样运转,钻工三班倒,轮空休息。国庆节白天我正好休班,运气好。之前几天,在机场蹲点的好友彭华、刘世一、陈燕岷和我就商量好了国庆那天要怎么热闹一下。山上的伙食十分清淡,油荤沾得少,嘴里都要“淡出一只鸟”来,都说弄只大公鸡打牙祭,过个奢华的节日。于是,30号那天,我们拿粮票从老乡那里换了只七八斤的公鸡,还有几斤新鲜板栗,粮票是几个人凑的。次日上午大家一起动手,杀鸡、拔毛、剥板栗。煤油炉放上深口铝锅,烹调其实很简单,也没啥佐料,厨师施展的空间不大。锅里菜油熟了,大厨把鸡块和板栗倒进去,放盐巴,加点豆瓣和大蒜,打来的泉水灌够。盖上锅盖,剩下的事情就交给煤油炉,饕餮们只需耐心等待。

翘首期盼中,板栗烧鸡终于好了。揭开锅盖,水雾腾空四溢,异香扑鼻。锅里红亮的鸡块和板栗被沸腾的汤汁不停拨弄,扑嘟扑嘟十分兴奋。众人饥肠辘辘食欲如炽,围石而坐,佳肴端上来,白酒斟满杯,临风把酒,对山宴饮,不亦快哉!鸡是资格土鸡,板栗是原生香果,掺着鸠鸣雉韵炖烧的山珍,美味无法形容,太好吃了!

酒酣耳热后,单身汉们谈古论今,纵横捭阖,豪气干云。平日翻山越岭昼突夜奔淤积的疲惫与困顿,在这时都化解消弭。这一天,因为板栗烧鸡,因为高峦抒怀,快乐感、幸福感皆爆棚!

经此之后,四十年来,我在不同场合也吃了不少佐料丰富烹制规范的板栗烧鸡,却总吃不出当年高山上销魂的味道。不由心生感喟:那年国庆后,世间再无板栗烧鸡……(李万松)

1984

第一次看烟花的我

被绚丽盛况惊呆了

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我12岁,那年的国庆是我第一次看到烟花。

爸爸在一家国有大型化工厂工作,国庆前几天,他就告诉我们国庆那晚厂里会放烟花,我和妹妹都很高兴,长那么大,我们还从没看过烟花呢。我和妹妹天天掰着指头数日子,还拿蜡笔把脑海中想象的烟花画出来。

应该是9月30日晚上放的烟花。记得那晚上吃过晚饭不久,左邻右舍就陆陆续续地聚集到了路边。马路上到处是人,大家谈论着、欢笑着,脸上都挂着喜庆的笑容,空气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天黑了,随着第一朵烟花的腾空,大家的热情也极大地高涨起来,欢呼声、叫好声、鼓掌声,不绝于耳,男女老少都是那么的兴奋和激动。记得那时的烟花和现在的效果似乎并无二致。一朵朵烟花升腾而起,深蓝的天空顿时姹紫嫣红璀璨夺目,随着“砰砰砰”的巨响,一个个大火花绽放出无数细小的闪亮的小火花,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随即一团团彩色的烟雾慢慢扩散氤氲。第一次看烟花的我着实被这样的美景惊呆了。

那年还举行了国庆阅兵仪式。记得国庆节的作业就是看电视观看国庆阅兵仪式然后写一篇作文。那时我家的还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大早全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前。到现在,我还记得爸妈都很兴奋激动,尤其是爸爸,连连叫好和鼓掌,手舞足蹈的,兴奋得像个小孩。我呢,果然没有白看,那篇作文被老师评为优秀作文,贴在了教室后面的板报栏里。

好像那年国庆节过了不久,我家就换了一台彩色电视机。那年绚丽的烟花盛况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似乎从那以后我们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张玉兰)

1999

19岁的我

第一次独自出了趟远门

外婆家离我家很远,从青海到四川1000多公里,千里之外的外婆家成为我和弟弟十分向往的地方。

1999年国庆节,父母商议后决定由19岁的我代表全家前往阆中看往病重的外婆。第一次出远门,父母千叮万嘱,弟弟满眼羡慕,我自己更是激动,但激动中还伴有一丝恐慌,毕竟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

出发那天,父亲带着我乘班车前往西宁火车站。父亲提着个帆布包,我自己背着个双肩包,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达火车站。父亲递给我一张西宁开往广元的硬座车票,就这样,我带着全家的嘱托,上了火车。

一上车我就被眼前的情景怔住了。因为是国庆假期,车厢内挤满了人,各种嘈杂声不断入耳。我被人流挤着往前走,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却发现行李架很高,根本没办法放上去。我呆站在原地,又不敢说话,这时,一位大哥哥说:“我来帮你吧!”他两下就把我的行李放了上去,还跟旁边的人开玩笑:“上次旁边坐着老太太,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回好了,是个小姑娘。”我心里想,我才不和你说话呢。

那时坐火车去四川,要在兰州住一晚,第二天再转车。到兰州后我住进火车站附近的招待所。房间是三人间,一位漂亮的大姐姐说她当晚就要赶火车走,让我一个人注意安全。晚上,另一位大姐姐回来了,她是四川人,来青海旅游,很喜欢青海,也很喜欢青海的小伙子。对于夸我家乡的人我顿生好感,但父亲的叮嘱一直在耳边回荡,我还是不敢和她多说。第二天,大姐姐带我吃了早饭,没让我出钱,又帮我拿行李,找车厢、找座位,把我安顿好才走。我当时真傻,除了声谢谢,什么都没留下!

坐上去广元的火车心里就踏实多了,唯一害怕的就是坐过站。我不敢睡觉,旁边坐着的一位大哥哥说到站会叫我,但我不放心,不敢睡。大哥哥又说还早,吃点东西吧!虽然我很饿,我也不敢吃,哎!现在想想自己那时真是好笑。凌晨5点多到达广元站,大哥哥说:“小姑娘,现在天还没亮,你下车后,不要急着出站,等到天亮了再出站!”我就真的一直等到天亮,才出火车站给舅舅打电话。舅舅告诉我还要坐四、五个小时的汽车。经过两天半的长途跋涉,我这才到了外婆家。

时间过得真快,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次在山美、水美的地方遇到了最美的人。(陶子)

1968年的国庆节,距今正好五十年了。国庆节这天到了,简阳县组织了上万人到人民公园集会庆祝,之后是大队伍浩浩荡荡上街游行。很高兴,我写的“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九周年”大标语,贴在木架板上,由包括我在内的四个年轻人抬着走在最前面。大街的两边是数不尽的群众在夹道欢迎,那时我真快乐和自豪啊。摄影师拍下了这珍贵的场景,送了我一张,可惜年代久远,损坏了一点。但今天看来,这张老照片多么珍贵,它是不可再现的历史。(徐基坎)

1984年国庆节,我是在重庆度过的。是夜,重庆的夜空焰火升腾礼花璀璨,这是我第一次观赏焰火晚会,第一次直观地体味到火树银花的盛况,本来重庆的夜景就十分美丽,国庆之夜山城夜景更是壮观,让人流连忘返。

最让人难忘的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盛大庆典和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震撼人心的场面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1984年国庆节是我脑海中的不灭记忆。

(王成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庆虽只放假一天,但这天的节目丰富多彩——白天游行,晚上看焰火。

有一年我们学校被选中组成一个方队,女生花裙子,男生白衬衣。我走第一排,但我连白衬衣都没有,还是一个同学借给我的。游行要唱歌、挥纸扎的彩花,当轮到我们时,已经10点过了。走起来真美妙,等待的疲劳一扫而光,我们尽情呐喊,尽情挥舞,因为道路两边的人都在看,还有娃娃追着看,很骄傲。

晚饭后娃娃些就三五成群从各个方向朝人民南路进发。我们每年都在东御街与人民南路交汇的口子上看焰火。那里有一个标语牌,爬到标语牌顶上,和街那边百货大楼的三层楼一样高。这么高的地方,自然是不受干扰看焰火的最佳观景台。每每打出漂亮的花式,或密集爆响,仰头观看的人群就爆发出阵阵欢呼。爬在顶顶上的我们,自然欢呼声更响!(曾智成)

1989年10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40周年国庆,成都市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中国舞蓉城之秋”街头化妆表演活动。活动当天一早,我们全家就赶到离人民南路广场最近的胜利西路口等候。当表演队伍到来时,我用一部上海产的凤凰304相机,拍下了一张张精彩的照片。(黎明)

新闻推荐

中秋节驾车出行 请注意这些路段

◎龙年汪秀卿川江都市报记者朱俊中秋节小长假明日启幕,不少市民将驾车出行,泸州市路政支队和本报特为您提供节日期间,泸州市...

叙永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叙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