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母在外,父早亡,贫困学子险些求学梦断;帮扶干部施援手,奔走解难,千里送学助梦圆 “冷叔叔”热心肠

泸州日报 2017-09-12 11:51 大字

■刘光彬 余洋 本报记者 罗森波

9月5日,位于广元市区的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生们正在军训。队伍中,一名刚入列的“新兵”腰板挺直,一脸认真。几天前,他还在为学费发愁。如今,“冷叔叔”千里送学,他终于金秋梦圆。

他,就是叙永县兴隆镇卷子城村1组的大学生秦露。送他入学的“冷叔叔”,就是市住建系统脱贫攻坚帮扶干部、市园林科研中心办公室主任冷方海。

联系帮扶

贫困学子拿到录取通知书

年幼时的秦露,生活还算幸福,父亲是一名代课教师,母亲在家里操持家务。每天放学回家,秦露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后来,一家人东拼西凑,在山腰建起几间小平房。

五年前,父亲得了重病,花了几万元钱,最后还是扔下母子俩走了。为了还债、供孩子读书,母亲罗秀芬强忍悲痛,安顿好秦露,南下广东佛山打工。

父亲早亡,母亲外出,留下秦露独自生活。平时在县城职高读书,秦露就住在学校里。周末回家,他与隔壁的叔叔搭伙,帮着叔叔干家务、农活、带弟弟妹妹。假期里,懂事的秦露还要到附近的工地上打点零工,贴补家用。

2016年初,作为罗秀芬一家的帮扶联系人,冷方海第一次走进这个家,冷锅冷灶,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赶到学校里,冷方海拉着秦露的手,叮嘱他好好学习,“以后我就是你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

从那以后,冷方海和同事每个月都要跟秦露打两个电话,问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学校里看望孩子,送点学习用品,给点零用钱,再把孩子带出去打打“牙祭”。

高考前夕,冷方海特意赶到学校给秦露加油鼓劲:“好好考,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

千里送学

“如今的你成了我的牵挂”

8月初,秦露终于如愿以偿,接到了被录取的消息。第一时间,他把喜讯告诉了“冷叔叔”和在外地打工的母亲罗秀芬。“儿子,家里这么穷,哪里还有钱供你读大学哦?”母亲一句话,犹如一瓢冷水,浇在秦露头上。

“孩子别怕,有叔叔在,我们一起想办法。”冷方海一面安慰秦露,一面给罗秀芬做思想工作,“送孩子读大学,以后能找个好工作,一家人才会过上好日子。”

尽管这样,罗秀芬也只是叹息,希望秦露和她一起打工,早点把欠债还完。懂事的秦露体谅母亲的难处,录取通知书到了县上也没打算去拿。

可是,他又有点不甘心。假期里,刚满18岁的秦露一有空,就跑到叔叔的工地上当小工,每天挣几十元凑学费。即便这样,眼看着开学的日子快到了,秦露也只凑了七八百元。

“冷叔叔,我还是想读书。但是我妈妈要治病,拿不出那么多学费。”8月24日晚,忙了一天的冷方海刚刚躺下,就收到秦露的求助短信。文字虽短,透露出的对读书的渴望却让冷方海一阵心酸。

第二天一早,冷方海就通过上网、打电话等方式,咨询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事情,指导茫然无措的秦露完善了贷款手续。学费的问题解决了,冷方海又给罗秀芬打电话,苦口婆心做她的思想工作。最后,罗秀芬终于改变了主意,答应送孩子上大学。

按照约定,“冷叔叔”要亲自把秦露送进大学校园。9月4日这天早上,冷方海就和同事詹波一道,早早就从泸州赶到了秦露的家,换洗衣物、被盖床单、学习用品、身份证、贫困户证明材料等,“冷叔叔”如父母一样叮嘱孩子“都要带齐”。

当天下午,在经过500多公里、近7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他们终于赶到了学校。办完报到手续,安顿好住宿后,秦露拉着“冷叔叔”和詹叔叔的手,来到校园门口合影留念。相片里,秦露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因为他知道,从此以后,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泸州,“冷叔叔”会一直牵挂着他。

采访后记>>>

9月5日下午,刚从广元回到泸州的冷方海和詹波没有歇一下,马上又投入到紧张的创文工作中。“耽搁了一天多,活路堆起了。”电话里,冷方海说,既然答应了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一定要做到,这是一个帮扶干部对困难群众的承诺。

当天晚上,记者拨通了秦露的电话。电话那头,秦露一说起冷叔叔就连声感谢,“我要好好学点真本事,报答冷叔叔的恩情!”

新闻推荐

泸州市努力创造宜居健康环境 首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示范点建成

本报讯(赵勇川江都市报记者周丽)昨(30)日,记者从泸州市健康城市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泸州市首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示范点建设完成。首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示范点中,健康示范乡镇(街道)示范点5个(纳溪区大渡...

叙永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叙永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