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修复工矿废弃土地 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为国土“疗伤” 又见绿水青山

泸州日报 2017-07-26 19:55 大字

叙永县大树硫铁矿废弃地治理成果。叙永县天堂坝村地质灾害治理点。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实习生 郭荞璐 摄影报道

“再也呼吸不到那一股呛人的硫磺烟味儿,再也看不到寸草不生的山坡丘陵。”叙永县落卜镇大树村村民陈联学目睹了硫铁矿区的生态还原过程,能在治理复垦后的废旧矿山上管理苗木,挣一份固定的收入,他很满足;回想起2015年“8·17”洪灾后满目疮痍的家园,叙永县白腊苗族乡天堂村的万正才还记得当时的绝望。当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强灾害治理、建成避险搬迁点后,如今他住上了20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房,他感叹道:“今天的生活真幸福。”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节能环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泸州国土资源工作持续深化、探索了五年,这也是泸州以“国土修复,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再‘酿\’醉美青山绿水”的五年。

从损毁土地复垦整理到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到矿山复绿行动,从地质灾害防治到避险搬迁……“国土”与“生态”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五年来,为广袤大地“疗伤”,修复国土资源、建设生态国土已成为泸州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污染 遍体鳞伤的“大树”

叙永县落卜镇大树村,有一片曾被磺烟熏蚀过的土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树炼磺厂是全省最大的炼磺厂。2001年8月,泸州市对大树炼磺厂进行破产改制,关闭这个全省第一污染大户。

采矿给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土地含硫量超高,寸草不生,地表极易塌陷。横穿落卜场镇的永宁河也变成了“黄河”。

硫铁矿历时半个世纪的生产,排放的工业废渣堆积如山,排放的废气导致的酸雨造成周围土壤大面积酸化,严重污染土地。硫铁矿关闭15年以来,所污染土地植被基本不能够自然恢复生长,仅有耐酸性强的茅草能零星生长。

磺烟导致的污染,严重破环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留下一片工矿废弃地。浑身是宝的“大树”,变成了一棵遍体鳞伤的“大树”。

怎么办?当地很长一段时间一筹莫展。

如今,又是什么原因让昔日的废弃地焕发了生机?

转机发生于2012年,泸州市成功申报“落卜片区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是当年四川省少数几个获得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之一。

同年,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动汇报、积极争取,成为四川第一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个试点市之一。把工矿废弃地复垦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版图,沉睡多年的大树工矿废弃地,终于迎来了复活的契机。

修复

废弃土地焕发生机

原有的土壤如何提升改良?矿渣地如何复垦成耕地?国土部门花了很多心思。

“我们采取的是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叙永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是通过化学、生物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改良,使土壤各项指标达到农作物或林草的生长要求,将废弃地改造为耕地、林地,地表增加农作物、林草等植被覆盖。

这些废弃地在复垦前,由于长期大规模矿渣的堆积,土壤严重酸化,石砾较多,植被基本不能够自然生长,不能种植任何庄稼。“在复垦改造中,我们将矿渣堆进行挖高填低,并铺设50cm厚的煤矸石作为隔离层,再将城区拟建设区域表土运至项目区,客土回填50cm。在复垦后,通过施洒生石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间种豆科植物等方式,改善了土壤成分,逐渐减少矿物质的残留物,逐渐适宜种植农作物,目前还引进多种花卉进行适栽。接下来,又建造一个反映大树磺厂历史兴衰的矿山地质公园,现正处于收尾阶段。

经过一年多的治理,落卜镇河西片区复垦耕地种植上了红薯、大豆等农作物;另外还开辟了一片400余亩的花卉苗圃种植基地;边坡地种植红椿、香樟、杉树等树木。土地的复耕和大量植被的恢复将让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落卜镇大树村一组的陈联学目睹了几十年来这片土地的兴衰变化。

陈联学说:“以前的大树村,不仅植被和土壤被破坏,在硫磺烟熏之下,连呼吸都有一股呛人的硫磺味儿。”

通过工矿废弃地工程治理后,一层层的坡地里庄稼长得郁郁葱葱。“现在玉米的产量是从前的两三倍,光秃秃的山上树木长势正旺,到处青山绿水,看着都舒服。”陈联学由衷地感叹。

地灾治理

缝隙坝阻止泥石流袭击

2015年8月17日凌晨,叙永县遭受强降雨袭击,其中白腊苗族乡受灾最为严重,造成人员伤亡、失联和财产损失。

洪灾过后,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白腊苗族乡迅速进行灾后重建。为避免自然灾害再次演变为灾情,国土部门把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放在首位,采取避险搬迁、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三种模式。

叙永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石磊告诉记者,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上,主要通过地灾点专职监测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巡查、预警预报,然后采取主动避让等措施防范灾害;在工程治理方面,则是通过修建大型缝隙挡墙的方式,采用多级拦挡、固沟护坡、拓宽行洪的设计思路,使综合治理工程既能拦住大型石块和泥石流,又能让大水从堤坝的缝隙流出,经行洪道,排入河流,避免造成河道堵塞;另外还结合避险搬迁,尽量动员村民撤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利用各类专项资金,对当地搬迁村民进行分类安置。

在白蜡苗族乡高峰村泡桐沟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现场,记者看到,十多米高的缝隙坝上,施工单位分别在堤坝的上中下几个部位都预留了用于排水的缝隙。

“国土部门共投资1100多万,对高峰村境内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5条沟渠进行了治理,共修建了4座缝隙坝。目的是把泥土、砂石堵在坝后,同时兼顾泄洪。这就能有效避免泥石流再对居民集中区以及河道造成威胁。”白腊乡国土所胡蛟告诉记者。

避险搬迁

受灾户陆续入住新家园

7月20日下午,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开始落下雨点。家住白腊乡天堂坝村五组的万正才正忙着把晾晒在户外的衣服收进屋。

“要是在以前老家住的那个地方,只要是下大雨,一家人都心惊胆战,不敢在家里呆着,怕后面的山上出现塌方。现在搬到这里,虽然离老家远了点儿,但是更安全、交通条件更好。”万正才说。

万正才之所以把新家安置到天堂坝五组,主要还是得益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落实。

为彻底解决地质灾害给当地村民带来的危害,白腊乡天堂坝村在五组选址修建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万正才就是最早一批安家入住的。他一边带记者参观他家2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一边对记者说,现在的房子比原来好得多,更安全,而且水电气都是接通的,生活很方便。”

为妥善安置受灾农户,白腊乡出台三种安置方案供灾民自己选择,即分散安置、进城安置和集中安置。白腊乡选择了4个集中安置点,能安置82户村民。目前,集中安置点已全部竣工,搬迁入住户数已达45户。

记者在天堂坝集中安置点看到,这里的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内设有文化院坝、固定电影放映场和农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以丰富搬迁农民业余生活。

“通过搬迁,大部分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既定目标。”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跃萍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以退为进,给自然万物留有必需的生存空间,实现人与地质环境的共存、共生、共荣。”

新闻推荐

劳动监察出手助农民工讨薪

本报讯(苏忠国黄敏特约通讯员胡润林)“谢谢你们为我要回了工资!”近日,泸州市叙永县农民工邱德科拿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帮忙要回的工资后,连声道谢。日前,邱德科等8名农民工到叙永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

叙永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叙永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