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切片 看泸州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样板

泸州日报 2022-04-13 09:22 大字

□ 文梦露本报记者 刘明霞

“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清朝诗人张问陶的诗句,娓娓道出古城泸州安逸、舒适、悠闲的生活。

今天,泸州正通过建设公园城市、海绵城市,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打造红色物业等方式,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样板。

切片一:打造公园城市 让市民乐享“绿色福利”

4月9日早上9点多,长江滨江公园(小关门至柏木溪段)内,不少市民在休憩游玩,有的在观景台上拍照,有的沿着步道悠闲观景。

健身步道上,杨顺琴正和两名同伴做着健身操。杨顺琴住在附近的桃源山庄小区,走到公园只需要几分钟。如今,该公园已成了她休闲健身的首选地。

在离健身步道不远的观景台上,张俊芳跟亲家母何天喜一起在公园的皂角树下拍照。张俊芳就住在附近,是看着公园建起来的,“以前想着,要是这边江边也能建公园就好了,没想到一步步成真了”。

这个春天,长江滨江公园(小关门至柏木溪段)盛开的黄花风铃木刷爆了不少市民的朋友圈,张俊芳前几天也去“打了卡”。

该公园的美景不止于黄花风铃木。“公园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显山露水的设计原则,充分展示泸州山水城市起伏的自然风貌。沿途打造了小关门河滩风貌区、三道桥皂角古树广场、清泉寺文化休闲段、泸州军分区香樟林区等各具特色的公园景观。在植物选用方面,结合起伏的山水地形,形成了以红梅、玉兰等为主的春花片林,以银杏、无患子、红枫为主的秋叶观赏区。在服务群众方面,公园还设置了以全民健身为主的沿江步道,配置了多处服务性建筑。”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中心公园城市发展科科长许冀涛介绍,全长约6公里的长江滨江公园(小关门至柏木溪段)将成为一个以片林欣赏、观江亲水为主的生态休闲新场景。

近年来,泸州市着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健身休闲场所。据介绍,目前,泸州已建成城市公园40余个,城市绿地面积达2300多公顷,基本形成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格局,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绿色福利”。

切片二:建设海绵城市 打造会“呼吸”的酒城

蜿蜒的龙涧溪缓缓流淌,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岸边各色草花竞相开放,阳光和煦,春风微拂……春日的龙涧溪公园,美成一幅画。

“打造得好,水是循环的、天然的,环境干净整洁。”4月5日,龙涧溪旁,市民梁世容和朋友们在盛开的花丛边拍照。

对于泸州的城市建设来说,龙涧溪公园不仅仅只是一座公园。作为沱江支流之一,龙涧溪是周边片区范围内雨水排放的主通道和受纳水体。

“公园总占地面积38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7.5公顷,公园西侧和东侧地块的雨水均通过公园排入龙涧溪,整体汇流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副科长刘方华介绍,龙涧溪公园建设时采用了透水铺装以及设立雨水花园、植草沟、生态排口等措施,增加雨水滞渗能力,提高雨水净化能力,实现对周边雨水的调蓄和径流污染消减的目的,“整个公园就是一个巨大的海绵体”。

在泸州,这样典型的海绵型生态公园除了龙涧溪公园,还有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

2016年,泸州被列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启动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在充分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城市透水地面面积、提升雨水储蓄调节功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渗透、储蓄、净化和利用雨水,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几年间,海绵城市在泸州从无到有。截至目前,泸州市已建成海绵城市42.31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24.38%。

3月28日,财政部公布了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1年绩效评价结果,泸州市被评为A档(全国仅5个)。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揭膜后大棚番茄如何管理

□余波何晓洪特约通讯员周超文“大棚番茄揭膜后,相应的管理必须跟上,才能获得理想的收成,包括施肥、保花保果等,一个环节...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