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藏”着一处《水经注》奇景

泸州日报 2022-04-06 09:23 大字

位于龙马潭区鱼塘街道长江边的大阙、小阙。本报记者 牟科 摄

□ 本报记者 李荣泰

三月春雨入夜,川江潮涨。位于龙马潭区鱼塘街道长江边的锁江塔下,一层一层的细沙,逐渐“爬上”黄龙堆。黄龙堆下游约30米的江中,有一处较高石堆;又30米,再一处石堆。两堆石在江中,如两块可在其上立柱修宫殿的高台,一大一小;又如一道没有横梁的宽大石门。每年春末,黄龙堆和“石门”都会隐入江中。

秋末出水、春末入水,“石门”成了泸州长江一道独特风景。

这道“石门”颇有来历,最早的记载出自东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他称之为“大阙、小阙”;后来北魏人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写长江入川到泸州,沿用了“大阙、小阙”的称呼。

黄龙堆这个礁石滩,在水下延伸多宽没人知道。古时,这里是一处险滩,常“打烂船”(触礁)。于是明朝时候,王藩臣在江边修镇江塔(后名锁江塔),以祈行船平安。过黄龙堆这处险滩,镇江塔有没有用不知,大阙、小阙倒是很有用。泸州文史研究员陈鑫明说,彼时,大阙、小阙就像是航标,船从“门”中过,就避开了礁石。

《水经注》在写完大阙、小阙,还引用了一个传说:尹吉甫的儿子伯奇投江,遇水仙赐药,他想拿药孝敬父母,又想到自己已被冤死,于是放声悲歌;江上船夫听见歌声,就学了去。一日,尹吉甫乘船从黄龙堆过,船夫唱起了歌,歌声像是在诉说伯奇的冤情;尹吉甫听后多有感慨,据此作曲,叫做《子安之操》。

尹吉甫是西周的三朝重臣,著名的军事家、诗人、哲学家。他是《诗经》的作者及整理编纂者之一,也被誉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写了《崧高》《烝民》等诗赞美同僚,同僚张仲则写了《六月》等赞美尹吉甫。《六月》描述的是周宣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猃狁侵犯,尹吉甫带兵出征、打败敌人、胜利还朝的事,诗中赞美尹吉甫:“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尹吉甫为啥会乘船来到泸州的黄龙堆呢?陈鑫明考证认为,尹吉甫祖籍泸州石洞。

而伯奇被冤枉后的流放之地,也是泸州。

据东汉蔡邕著《琴操·履霜操》记载,尹吉甫的妻子早逝,生子伯奇;后又娶妻,生子伯封。伯奇待人温厚仁慈,侍奉后母也至孝。但是后母欲立伯封为嫡,便设法加害伯奇。她给尹吉甫说:“伯奇看我漂亮,对我有非分之想。”尹吉甫不信,后妻就让他躲在楼上暗中观察。而事先,她已捉了几只毒蜂去掉蜂刺藏于衣领,又叫来伯奇帮忙捉蜂。尹吉甫在远处听不清对话,但见伯奇将手伸进后母衣领,勃然大怒,就将伯奇逐出了家门。

宋朝李昉等人的著作《太平御览》也写有此事,与蔡邕稍有出入:后母让尹吉甫在门外观察,她则在花园与伯奇相遇;相遇时,她低声对伯奇说“有蜂蜇我”,伯奇就取蜂杀之;尹吉甫遥见大怒,流放伯奇。

这就是伯奇被冤枉的故事,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伯奇掇蜂。

“编水荷而衣之,采苹花而食之”,被流放后的伯奇十分苦楚。清晨,他踩着早霜爬上泸州长江边的三华山,自伤无罪被逐,就在崖边大石上抚琴作歌,歌毕跳江而逝。歌声因凄婉动人而被后人传唱,名为《履霜操》;抚琴的大石,就叫做了抚琴台。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不文明旅游·曝光台 假期出游 遛狗不牵绳“很糟心”

本报讯(记者曾臻)清明节前夕,记者在走访泸州市部分景区时发现,个别游客存在遛狗不牵狗绳、不及时清理宠物粪便等不文明现象。...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