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杆“进化” 折射时代进步

川江都市报 2021-12-23 00:33 大字

水田立杆抱杆组塔九支站吊车视察变电站飞艇放线十几人人力放线模拟盘袁为连/制图

“1981年泸州电业局刚成立的时候,变电站的设备老旧,有些还是其他公司用了淘汰下来的。记得那时我们用的开关测试仪又大又重,我身形小,搬起很恼火。”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变电检修班班长谢宗杰回忆说。

如今,泸州大地座座铁塔林立,条条银线飞舞,盏盏灯火璀璨,处处流光溢彩。

抚今追昔,电从无到有,从极度匮乏到源源不断,它已遍及大街小巷与千家万户,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泸州电网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输送电能的载体——电力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

◎ 彭春华 川江都市报记者 许亚琴(国网泸州供电公司供图)

设备更迭 窥探电网变迁

1985年的夏天,原西南电业管理局送变电工程公司负责施工的泸州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林庄变电站还在紧张建设中。

“当时许多新设备我从来没见过,为了尽快把这些东西整明白,我们每天像个跟屁虫一样在技术人员旁边,一边看一边问一边学。”谢宗杰说,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紧迫感。

从变电站设备的变化,便能窥探出泸州电网40年来的变迁。

最初,变电站安装的是多油开关。“多油开关的油既要熄灭电弧,又要起绝缘作用,所以油多体积大,安装起来费时费力,检修工作量大。多油开关遮断容量不够,极易爆炸造成人身事故。”变电运检中心运维室主管张勇说。

上世纪90年代,少油开关逐步替代了多油开关。由于少油开关两个绝缘套管呈“V”字形,酷似羊角,所以也称羊角叉开关。少油开关的油仅用作熄灭电弧,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技术落后的年代,油开关更换密封垫、灭弧片等繁多的检修项目让工人们吃尽苦头。

“1992年夏天,我们在林庄站开展检修工作,油开关的油被烈日晒到60多度,检修时开关残油滴到我师傅余万明的背上,立马被烫出豆大的血泡。”变电检修室变电检修班技术专责工何伟说。

后来,更先进的六氟化硫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简称GIS)面世。它将断路器、互感器等设备全部封闭在金属外壳中,其间充有绝缘性能更优异的六氟化硫气体,因此占地更小。一座220千伏GIS变电站占地,与原来传统的敞开式110千伏变电站相当。同时,它可靠性更高,故障停电几率低,这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增添了砝码。

更难能可贵的是,GIS设备检修更方便。遇到某个部件损坏等情况,一般由厂家技术人员直接更换,减轻了检修人员枯燥繁重的修理工作,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攻克技术难题和研究创新项目。

从多油开关,到少油开关,再到组合电器,检修工人的操作从甩扳手演进到按计算器。

蜕变的不止“台前”伟岸的一次设备,还有“幕后”不起眼的二次装置。

“原来,变电站主控室墙上的模拟盘,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指示灯和操作按钮,运维人员通过它观察设备的运行状况,控制开关的分合。”变电检修室二次班副班长王海余说。

2001年,泸州地区变电站陆续进行了综合自动化改造。改造后,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借助一个个测控装置整合后,兵分两路上送。一是通过站内网络,实时地呈现在主控室里一台小小的电脑屏幕上;二是通过远动通讯装置,连绵不绝地上送至千里之外的调度室,辅助调度员分析决策。

从此,开关、刀闸等设备变身“提线木偶”,可远程监视和控制,降低了就地操作人身风险。开关气体压力、蓄电池电压、消防报警等状态信息均可在远方调度室实时查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相关人员便能及早处理,以免酿成大祸。

从就地操作,到远程遥控,变电站从有人值守变无人之境。

如今,变电站内再难寻回当年的“老古董”,但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依旧鲜活如初。那个激情澎拜的年代,承载着老一辈泸电人的心血。

一轮又一轮的改造换新,让一座座变电站越来越先进,为泸州电网提供了强大支撑和动能引擎。

随着电力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建立一个新的变电站所需工期越来越短,占地越来越小。2021年建成的泸州第100座变电站——220千伏望龙站,其占地面积仅是林庄站的三分之一。由于望龙站使用的先进设备,比如预制舱在出厂时已将各种屏柜整体安装就位,全站电气安装工期相较于传统敞开式变电站缩短近三个月。

线路尖兵 手中“兵器”由简到精

荒无人烟的深山,虫蛇出没的野外,是线路人打拼的战场。

几十年来,线路人一直在不懈地探索一种安全、高效的放线方法。

“以前放线,线到哪人就得到哪,跳河里、穿树林、下田坎都是常事。后来为了避免传统放线大量砍树,就使用空中飞艇放线。现在用无人机放线,从前跨江放线一天的工作量,如今三四个小时就搞定。”有着丰富线路建设项目主持经验的输电运检中心总经理邓刚说。

此外,以前将导线从地面悬挂到铁塔上时,还要拆掉空中阻碍施工的低压线。现在利用牵张机,导线全从空中穿过,省去了繁琐的拆线流程。安全封闭网的应用,更让工人们安全高效地跨越放线。导线在封闭网上方通过,即便发生跑线,导线也直接落到网上,不会影响下方线路、公路等。

从人力放线,到飞艇放线,再到无人机放线。小小的一根导引绳,牵动着线路人的心。

同时,铁塔组立设备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3年冬天,110千伏林合线建设工程过程中,我们下水田里立电杆。冰冷刺骨的水深及大腿,瑟瑟发抖的双腿冷到发青。”输电运检中心线路工程班班长杨小平说。

当初,人力立杆的艰辛可见一斑。

后来,有了人字抱杆。抱杆用以小带大的方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组塔效率有所提升。

如今吊车等机械设备的应用,让铁塔组立按下“快进键”。一基35千伏的铁塔组立,曾经要半个多月,现在用吊车只需5天。

从人力组塔,到抱杆组塔,再到吊车组塔。一根根塔材如何升空,让工人们绞尽脑汁。

40年来,变化的不止是大型机械,还有工人们的随身“宝贝”。

“线路建设在紧线、放线时,各个标段之间需要沟通、交流。最初没有对讲机,连喇叭都没有,大家都是爬到铁塔上大声吼,到最后嗓子都吼沙哑了。”线路工程班技术员范刚说。

现在人手一部的对讲机,已成为“标配”的通讯设备。

从通讯靠吼,到喇叭扩音,再到对讲连线,变化的是声音传输媒介,不变的是线路工人为电网建设的默默付出。

“1990年建设洞喻支线的时候,我刚参加工作一年。当时爬杆用的脚勾特别重,加上我动作不熟练,爬得很慢。由于建设工期紧,一旁的老师傅看的着急,对我破口大骂,我委屈地差点哭出来。”杨小平说。

现在输检中心使用的脚勾轻便灵活,还可根据电杆的粗细调整脚环的直径。新手经过简单训练,也能不费吹灰之力爬上电杆,再也不用担心被师傅骂。

如今,在江阳区江北镇,泸州地区最高的一座铁塔坐落于此,塔身全高近130米。为方便检修和巡视,当初建设时就在塔中央安装了一部电梯,检修人员可乘坐它上塔顶,节省了不少时间。

从笨重的脚勾,到可调节脚勾,再到铁塔电梯,工人上杆不再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2年“三集五大”改革后,国网泸州供电公司配备的工器具日渐齐全。各种设备的更新换代,让线路建设工期越来越短,释放了大量人力。特别是攀爬自锁器等工具的应用,让线路工人更安全地开展检修和建设工作。

电杆是电的桥梁,它矗立在平原山间,分布城市与乡村。

“最初,由于输配电线路等级不高,加之物资匮乏,木头电杆、方形竹筋水泥杆比比皆是。遇到外力破坏、覆冰、大风天气,倒杆断线、设备损毁、供电中断等情况常常发生。”杨小平说,后来,水泥钢筋电杆和铁塔相继应用。铁塔的高度和强度远大于木电杆和水泥杆,能够抵御自然灾害。

如今,为减少输电通道土地资源和空间占用,钢管杆应运而生。相对于铁塔采用4只脚站立,钢管杆则是“金鸡独立”,所以大大降低了杆塔占地面积,并能和城市建筑融为一体,这个核心优势与寸土寸金的城市完美契合。

从木头杆,到铁塔,再到钢管杆,电杆的“进化”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新闻推荐

泸州市棚户区改造泰安城中村项目 关于泰安街道上街28号等2处住宅拟确定产权所有人情况的公示

为顺利推进泸州市棚户区改造泰安城中村项目,现对江阳区泰安街道正街28号等2处住宅拟确定产权所有人进行公示。若相关单位...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