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所一庭”合成作战模式 构建高效便民基层司法体系

川江都市报 2021-09-28 00:58 大字

◎ 苏朝旭

针对基层司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阵地不聚、人员不齐、职能不全、平台不畅等问题,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以“三所一庭”建设为重点,以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着力优化司法机构布局、整合资源力量下沉、推动服务机制创新,有效完善基层司法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优化阵地布局,

机构联动夯实基层基础

“三所一庭”组团升级。江阳区践行“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理念,按照“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组团建设的原则,按需布局服务阵地,投入资金1.16亿元,在原驻地法庭基础上,全新打造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泸州国家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区、江北、通滩等4个片区综合人民法庭;以15个驻地派出所为核心,在矛盾集中、人流集中的地方辐散设置警务室17个;在15个镇(街)司法所基础上,根据群众需要补充设置公共法律服务所15个,公共法律服务室156个。

“两个中心”一体发展。江阳区遵循“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理念,实现综治中心和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一体化发展,建成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诉讼服务、政策咨询、举报投诉、心理服务等为一体的15个镇(街)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协调中心)和161个村(社区)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协调中心),统一接入四川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信息系统,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实现群众办事一窗受理、一站解决。

网格驿站延伸触角。江阳区按照“一个网格建一个驿站”的原则,高标准建设网格驿站,按照网格长、网格员、网格管家、网格志愿队“四位一体”的要求,在网格中人口集聚地打造阵地,推动社区干部、网格员、行政部门、志愿队伍服务入驻网格,使格内资源由“碎片化”转向“集聚化”,在为网格员提供办公场地的同时方便就近服务群众

优化要素重组,

资源配套增强服务供给

专业人才由无到有。人员下沉充实基层力量,从区级部门整合人员下沉镇街集中办公,其中下沉民警199人(辅警251人)、法庭人员18人、专职人民调解员32人(兼职805人),网格员294人;购买服务补齐能力短板,整合资金70万元,强化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力度。

科技赋能由散到合。江阳区全面链接“雪亮工程”“天网工程”“慧眼工程”等资源,建设“大数据+感知源”为支撑的综合应用调度平台,司法系统有效融合其他行政部门、社会资源信息,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强化科技支撑。同时,将综合应用调度平台向基层延伸,率先在北城街道进行“5G+智慧城市”,探索“大数据+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构建“5分钟智能治理圈”。

服务功能由弱到强。江阳区将矛盾纠纷“随手调”和台账管理处理权限,律师及律所业务、公证服务、司法鉴定服务、法治宣传等公共服务,下放到镇街一级,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服务;窗口入驻实现一站式受理,“三所一庭”实现从各自为战到协调联动的转变,为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

优化机制协同,

搭台接力提升治理效能

“三色动态”分级处置事件。江阳区依托全科网格员队伍,建立三色动态分级办理机制,即一般事项为绿色,实行“格内发现、格内联动、格内处理”;较大事项为黄色,实行“网格发现报告——网上分流移交——部门限时办理——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闭环处置;突发重大事件为红色,实行“立即上报——紧急处理——结果反馈”的流程处置。

“三所联动”多员化解矛盾。江阳区建立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联动调解机制,即非警务类报案,派出所第一时间移交到“三所联动”工作室,由司法所会同调解中心及时处理化解;对适用调解的治安案件,派出所负责现场维护、调查取证;法律服务所负责释法明责、厘清后果;司法所负责安抚情绪、调解案件,做到调解优势互补、无缝衔接。

“三大制度”立体综合防范。江阳区健全“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选拔制度,选拔符合条件人员1532人,开展普法宣传;完善警民联防制度,每村(社区)建立一支联防队,坚持主要路段每周至少2-3次巡逻;建立基层政法工作联席会制度,政法委员组织镇街公检法司四家单位每月会商,研判工作形式、解决疑难杂症,有效防范基层各类矛盾发生或扩大。

新闻推荐

时隔6年触涨停 茅台激活大消费

贵州茅台日K线图时隔77个月之久,贵州茅台再度触及涨停板,上一次涨停在2015年4月21日。茅台久违的大涨刺激白酒板块集体...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