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上新“饭碗” 江阳区418名退捕渔民“转业”了
□ 周超文 彭志勇
本报记者 张婷
江阳区黄舣镇退捕渔民、51岁的许文英最近当上了老板。“这是我以前打鱼时从来不敢想的事。”许文英喜滋滋地说。在江阳区人社部门的帮助下,许文英申请了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在社区开起了一家火锅店,实现了自主创业,并带动当地5人就业。
退捕渔民再就业是江阳区稳就业的重点。自长江禁捕退捕以来,江阳区人社部门通过送岗上门、技能培训、托底安置等途径,力促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确保其“退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送岗上门专场招聘为渔民就业牵线搭桥
不久前,在江阳区人社局为退捕渔民举办的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上,不少退捕渔民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签下了就业意向书。
为积极配合泸州长江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江阳区人社部门加强退捕渔民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实名制台账,并对录入系统的渔民提供“1113”就业服务,即提供1次政策宣讲、1次就业指导、1次职业培训和3次职业介绍,实现就业服务全覆盖。同时,在各镇街先后举办了11场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9场网络招聘会,参与的149家企业提供了1.6万个就业岗位。截至目前,江阳区已实现退捕渔民转产就业418人,有就业意愿未就业人员全部清零。
技能培训一技之长助渔民端上新“饭碗”
“没想到我也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比以前捕鱼强多了。”已在黄舣镇黄桥社区工作了3个月的徐文海笑道。徐文海原是黄舣镇来龙山村一名靠江吃饭的渔民,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启动后,他参加了江阳区人社局举办的免费技能培训班,结业后顺利应聘到黄舣镇黄桥社区从事安保工作。
为让退捕渔民顺利“转业”,江阳区人社部门按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细化措施的要求,把退捕渔民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免费培训范围,动态跟踪退捕渔民培训需求,为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建档立卡,开展与其相适应的月嫂、养老护理员、电工、焊工、保安等职业(工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退捕渔民转型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
截至目前,全区免费技能提升培训已累计培训退捕渔民1200多人次,发放培训补贴63.6万元,对有培训需求的渔民做到“应培尽培”。
托底安置公益性岗位解困难渔民后顾之忧
来自黄舣镇永兴村的李世伦曾是一名渔民。去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上岸,并上交了渔船渔网。但因为家中老人体弱多病长期需要人照顾,他不能外出打工,加上又没有专业技能,“转业”之路并不顺利。
江阳区人社局和黄舣镇政府了解李世伦情况后,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其工作难题。如今,李世伦在黄舣社区当起了保洁员。“这份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空闲时还可以兼职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党和政府送来的新‘饭碗’让我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世伦感慨说。
针对部分退捕渔民因需要照顾家庭、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等原因,不愿意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的情况,江阳区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根据“因事设岗、因需设岗”的原则,开发了社区保洁、文明劝导、巡逻巡护等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退捕渔民进行就近就地兜底安置,确保有就业需求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截至目前,江阳区利用公益性岗位已安置退捕渔民61人。
新闻推荐
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专题会议 全力攻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本报讯(艾彬记者李家平)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专题督办会议,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工...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