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看”别人修钢笔三十年 他把这门手艺“捡”了回来
周兴华师傅坐在街边修理钢笔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方霞 摄影报道
“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的,是小学生;别着两支钢笔的,是中学生;别着三支钢笔的,是大学生。要是别着五支钢笔的呢?——那是修钢笔的!”这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一段经典段子。
“修钢笔”这个词,可能还是在很多80后、90们小时候听到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仁和路是泸州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在这条街“老百货公司”对面,就有一家可以修钢笔的文具店。如今,当记者再次来到这条街打听“修钢笔的老头”时,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
“你说的是周斯可师傅吧?他已经去世三四年了,原来的文具店现在都改成奶茶店了,一条街没有人会修钢笔了!”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随着电脑普及以及一次性签字笔、水笔的广泛使用,钢笔似乎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修理钢笔的手艺人如今更是难寻。泸州还有修钢笔的人吗?
“我也许是泸州最后一个还在修钢笔的人了”
在迎晖路供销合作社大楼路口,这里正在对大楼进行改造,仅留下一条临时通道。“这里能修钢笔吗?”记者在一处雨棚下找到一个修补的摊位,上面打着“周师傅便民点”招牌,招牌上写着“修鞋、修伞、换接链”,但没有写“修钢笔”。
“可以,你把笔给我!”一位戴眼镜的老人坐在小凳子上,正在打扫柜子上的灰尘,腰里的围裙已经辨不出颜色。
“怎么没把修钢笔的广告打出来呢?”
“地方太小了,我的东西没地方放,老顾客都晓得我在这里。”
为了打消记者的疑虑,他从货柜下方拿出一个蓝色方格盒子,大小镊子、笔尖、笔舌、橡皮管子等配件被装在不同格子里。“我知道的泸州修钢笔的两个人,都把他们‘吃饭’的工具给了我,我也许是泸州最后一个还在修钢笔的人了。”老人告诉记者。
“偷看”别人修笔三十年 见证修笔行业兴盛时期
周师傅名叫周兴华,今年63岁。他说,自己从20岁开始就在迎晖路上摆摊修鞋,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挪地方。当年在迎晖路上,除了他的修鞋摊子,还有修钟表的、修钢笔的,共6个摊位在人行道上摆成一排。
与周兴华离得最近的就是“韩二哥”修钢笔的摊子。
“韩二哥原来单位解散了,他就在这条街摆摊修钢笔。”周兴华说,他所知道的泸州修钢笔的两个人,一个就是“韩二哥”,另外一个就是“周老辈”。五年前,“韩二哥”退休不干了,“周老辈”也于几年前去世了。
“挨着韩二哥三十年,也‘偷看’了三十年,小到几块钱的英雄牌钢笔,大到上万块钱的派克笔,从笔帽、笔尖、笔舌,每个部件和生产工艺我都了如指掌。”周兴华说,让他修钢笔,说要让钢笔完好如初有点夸张,但说要保证书写流畅,那肯定没问题。
周兴华家里现在还留存有好几斤当年上海笔尖厂生产的笔尖,其中不乏金笔尖,有些已经成为收藏级的“古董”。
周兴华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钢笔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件文具,不论是高档一点的“派克”,还是中档的上海“英雄”,使用时间一长,笔尖等部位都会出现磨损,都得找修钢笔的师傅修理。
那时也是修笔行业兴盛的时期,周兴华看到旁边摆摊的“韩二哥”从上午八九点一直忙到晚上九十点钟,看着人们排队等得心焦,就主动去帮忙打下手。先从递工具开始,到后来慢慢熟记各种型号钢笔的原理,周兴华很用心地学习,他想,“技多不压身”。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周兴华说,修笔尖是技术活,也是精细活,一凭眼力,二靠手感。遇到笔尖分叉,顶多就是拿个小锤子,左敲敲右打打,三两分钟就搞定。但看似修笔师傅没费多大功夫,背后却是多年的摸索积累。
“只要把原理搞清楚了,用笔尖往指头肚上轻轻一划,其中的毛病便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周兴华说,现在修钢笔多数是直接更换配件,因为现在的钢笔质量赶不上以前那么好了。有的笔买来写不了几下,笔尖就软了,修理时使劲一捏或者用力一敲,笔尖或许就坏了。
为什么还在坚持?源于对濒临失传老手艺的不舍
“老板,帮我看看这个眼镜的链子还配得到不?”一位大爷的来访,把周兴华从修钢笔的回忆中拉了回来。
戴上眼镜仔细看了看,周兴华告诉大爷,过去的老链子已经配不到了。看着这位大爷失望的背影,周兴华有些无奈,“不管值不值钱,有些东西用习惯了,就是舍不得丢,修钢笔也是如此。”
周兴华说,其实,修眼镜和修钢笔都是他的副业,如果仅靠修钢笔,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但他不舍这行手艺在自己面前消失,所以半路“捡了起来”。
“现在电脑普及,一次性的笔、换笔芯的笔种类繁多,用钢笔的人越来越少了。”周兴华说,现在来修笔的人,大多是老师、律师、医生、学生及书法爱好者。“维修费用低廉,客户群又相当有限,收入之少可想而知。”他举例说,现在换个普通的笔尖两块钱,就算最贵的笔尖也不超过20元。每年暑假会集中修一批,平常则很少有人送来修。
为什么还要一直坚持?周兴华笑称:源于自己对濒临失传的老手艺的不舍。
“用钢笔的人变少了,但爱钢笔的人一直都在。”周兴华说,他读的书不多,但他们那个年代,谁写字漂亮、有笔锋,就会受人尊重。虽然自己年轻时没有条件练字,但他做梦都想拥有一支收藏锃明彻亮的钢笔。
“我不图赚多少钱,只想守住这门老手艺。我还可以再干几年,给还有需要的人提供一点便利。”周兴华说,他继续留在迎晖路口摆摊,就是要让过往的人知道,泸州现在还有人在修钢笔。
“其实,我也想让儿子学会修钢笔,但他现在宁愿去修家电也不愿干这行。”周兴华告诉记者,年轻人不愿意学,一方面修钢笔收入低是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年轻人瞧不起,觉得摆路边摊说起来不体面。
“我也很想找个固定摊位,地方不需要很大,让修钢笔的人找得到就好,我还想为大家多修几年钢笔”。眼下,钢笔修理摊成了周兴华这些年最大的心病。他说,“韩二哥”和“周老先生”留给他的“宝贝”因无处安放,如今都寄存在家里,他希望有机会把修钢笔的招牌挂出来,让过路的人都看得到。
新闻推荐
购物广场、友邻中心、医院、公园等项目陆续建成 两江新城完善城市功能力度大
◎记者罗森波本报讯近年来,泸州市两江新城发挥城市建设主战场作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便民惠民利民。在...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